广州都市报

您现在的位置: 博爱县 > 博爱县环境 > 博爱民谣中的ldquo七方闺女不用相

博爱民谣中的ldquo七方闺女不用相

发布时间:2021/4/16 16:16:33
白癜风在北京哪里 http://m.39.net/pf/a_6084110.html

七方村闺女不用相

在我市博爱民间长期流传的许多民谣中,大都包含有“七方的姑娘不用相"这一句,其中的“七方”是个村名,位于博爱县城西北2公里处,为月山镇所辖,该村因由李巷、王巷、蔡巷、郭外、过街楼、大刘桥、小刘桥7个自然村组成,故名为“七方”。

七方村历史悠久,丝织业发展有多年的历史,早在清朝乾隆元年(公元年),七方村就有人从山东周村(名为村实为镇,现为淄博市的一部分)把“养蚕缫丝,用丝织绸”的技术传到该村。开始由农户自己生产,并设有丝行、丝绸作坊等。这样,该村农户养蚕、织绸的人家逐渐多了起来。后来与外地客商合资,成立专营商号,丝织业逐步发展起来,每年从四川、湖广,苏杭、山西、河北、山东、陕西、内蒙古等地来的客商很多。,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二还是七方村的丝绸大会,会期半月,省内外丝绸客商云集于此,尤以苏杭客商为多,当时还有“七方丝绸赛苏杭”的说法呢。

清末民初,七方村的丝行商号已发展到60余家,有*河流域“小苏杭”的盛誉。到了“民国”初年,七方的丝织业达到极盛时期,全村户,已“户户皆养蚕、步步闻机声”,临近十几个村的农民也到七方村做工,其中以女工居多。全村有大小织机多台,雇工余人。那些女工们由于常常在院子里缫丝,特别是长期在屋子里织绸,大都越来越白净,而尤以七方村的女子更是如此。因此,博爱民谣中“七方的姑娘”为什么“不用相”就不难费解了。

图文编辑:丹水湾

图片来源:网络

作者简介:

李庆保,男,年生,笔名山阳樵,汉族,河南焦作人。河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主促进会焦作市会员。在《语文建设》、《河南教育》、《中学语文报》、《焦作日报》等报刊杂志发表教育教学、民俗文章余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boaixianzx.com/baxhj/9005.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 冀ICP备2000001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