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热心婆婆
王秋珍
周末,一家三口去湖溪看望公公婆婆。路上,我想象着婆婆的喜悦之情和她的唠嗑。
果然,一进门,婆婆就忙着拿好吃的,不停地和我们说这说那。那一大堆一大堆的话好像在她心里酝酿了很久,只轻轻一碰,就落下枝头了。某户人家的狗跳进鸡圈,把一只生蛋的母鸡咬死了;哪位邻居送来了一碗番薯饺;村里的谁结婚分了喜糖果冻……说着说着,婆婆忽然站起来说,“我带你们去看看我种的菜,芹菜和菊花菜长得很大,青菜基本上开花了,回去的时候把不开花的青菜都带走”。
婆婆是南乡人,我是北乡人,南北的方言差异比较大。我老听不懂婆婆的话,而婆婆已经81岁了,大字不识一个,又严重耳背,自然也听不清我说话。我们俩的交流有时需要先生翻译。但不知道为什么,婆婆还是那么热衷唠嗑。有时,我甚至觉得我们像两个收音机在播放不同的频道。我说的话,婆婆经常回报以“嗯、哦”以及慈祥的微笑来表示赞同。实际上,她经常没明白我的意思。我呢,为了不辜负婆婆的热情,也会大声地说话,好让她听见。其实,只要我们心里有对方,讲了什么,听见了什么,并不是最重要的。也许,婆婆只是需要聊天的氛围和快乐。
从菜地回来,儿子拿出英语书读,婆婆站边上笑眯眯地看着,说:“你在读什么呀?奶奶怎么一点也听不懂啊。”儿子大笑起来,婆婆也跟着笑。过了一会儿,婆婆又过来问:“你在读什么呀?奶奶怎么一点也听不懂啊。”看,婆婆多么像一个孩子。过了一会,婆婆又过来说:“奶奶带你去老年活动室,让大家看看奶奶的孙子。”虽然儿子不喜欢凑这热闹,但是婆婆并不介意,依然微笑着说:“很多人没看到过我的孙子呢。”
婆婆一直是个热心的人,家里有什么好吃的,总会一一给邻里送过去。每次总是“责怪”我衣服买多了,饮料喝不完。有人对她一点点好,她就要讲给我们听。或许,婆婆是太寂寞了;又或许,婆婆是太需要倾诉了。
临走时,婆婆又准备了一大堆东西要我们带走。这个是双黄蛋,一定要给孩子吃;这是番薯粉,这是草莓,这是土鲫鱼……
我们出来老远,还能听到婆婆的喊声:“到家后,别忘了打个电话!”
图为婆婆的村庄湖溪。
王秋珍,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微篇小说新锐作家,《百花园》签约作家,全国作文优秀指导老师。作品在《读者》《人民教育》《语文学习》《散文》《小小说选刊》《百花园》《知音》《伴侣》《博爱》《故事会》《国际日报》等中外数百家报刊发表多篇,出版有《巧克力》《棒棒糖》《虽然爱》《抢糖的孩子》《两颗胡桃的爱》等9部。指导学生在《羊城晚报》《中学生天地》等报刊发表文章多篇。创办的金秋文学社已出刊《金秋》45期,被《语文世界》《语文教学与研究》等三十余家报刊推介。爱侍弄花草,喜厨房交响乐,享受随心码字的感觉。愿以文字为枕,梦里有花;愿以文字为药,疗治心灵;愿以文字为马,恣意驰骋。在时光的无情里,做个有情的过客。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