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都市报

您现在的位置: 博爱县 > 博爱县旅游 > 扇子在手,清风徐来来看清化竹扇传承路

扇子在手,清风徐来来看清化竹扇传承路

发布时间:2024/7/10 15:46:11
<

清澈的丹河水在太行山下汩汩流淌,造就了有着“太行山下小江南”美誉的博爱。这里竹林成片,为制作竹扇提供了充足的原材料。

日前,记者来到博爱县月山镇侯山村,采访了省级非遗项目清化传统竹扇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刘栋梁。从刘栋梁口中记者得知,这项传统的制扇技艺从明嘉靖年间传承至今,从未间断过,真是了不起。

刘栋梁在竹林里选竹子。

刘栋梁先是带着记者去了他的竹林。路上他介绍,明清时期,侯山村原处在官道上,名叫“中中道”。村西边有“西中道”,村东边有“东中道”。这些道路与太行山上的丹陉联通,又是重要的商道。

刘栋梁展示精品竹扇。

那么,为什么传统制扇工艺仅在侯山村传了多年呢?这里有一个生动的故事。村民们说,侯山村原有一棵大槐树,树下有口甜水井,从山西来的客商、难民往往会在这里歇歇脚、喝口水。有一年,一个山西匠人生病倒在了大树下,侯山村刘氏先人将其救下。这位匠人非常感激,随即在村里住下,传授制扇技艺后才离开。

明清时期,传统制扇技艺在侯山村达到鼎盛。他们就地取材,以家门口常见的湘妃竹为主要原料,制作扇子,开启生路。清同治年间,商贾云集的清化镇的商户赵震、米中仁、路同泰、胡长更、胡长明、赵文明等怀商,看到了制扇业的商机,于是便对折扇的做工和品种进行改进,形成了竹雕扇、双青竹皮扇、单面绢扇、双面绢扇、油纸扇、宣纸书画扇等多种折扇。在侯山村,以刘家为代表的诸多制扇小作坊在做工上很考究,成了当时博爱制扇行业的佼佼者。这其中,独特的双面绢扇、油纸扇等最为畅销。民国时期,博爱县清化四街路同泰制作的十六骨双面绢扇,曾荣获铁道部全国铁路沿线出产货品展览会优等奖。

刘栋梁在扇面上作画。

直至上世纪80年代,侯山村还家家户户制扇。据说,家门口的竹子早已跟不上使用,村民组织起来到南方采购,愣是买光了南方某村的两个山头。当时的清化竹扇远销日本、韩国、东南亚一带,年产量达万把。而好景不长,制扇的成本越来越高,侯山村的扇子在市场上缺失了竞争力,只有刘栋梁一门将制扇工艺坚持了下来。

因为制扇的原因,刘栋梁的祖辈们都擅长书画创作,其父亲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刘栋梁也擅长书画,他被竹片割得满是裂痕的手提起笔来,就能创作出栩栩如生的花鸟鱼虫。

取竹。

说话间,便到了竹林。竹林里,刘栋梁认真地挑选起竹子来,这棵太嫩、这棵太细、那棵再长两年吧……他说,粗竹子做大扇子,细竹子做小扇子。竹子很奇特,当它还是竹笋时,匠人们就能看出竹竿的粗细,细得再长也不会变粗。匠人们期盼的是,竹子上的斑点会越长越密,越长越匀称,这样做出来的扇子大骨比较好看。

破瓤。

挑选完竹子,刘栋梁便回到家中的工作台前,向记者展示了几道工序。先破瓤,把锯好的竹节破成扇瓤所需的宽度。而后平边,把锯好的竹节破成扇瓤所需的厚度。再钻孔、结瓤、拉瓤、套扇、削头、登肩、小骨捆头、细磨。看着刘栋梁娴熟地完成一道道工序,记者深感一把小小的扇子,竟也凝聚了匠人如此大的心力。

冲梢。

而这并不算完,制作好扇骨后,扇面的制作更讲究。用开纸刀把宣纸开成扇面状,将两张扇面用糨糊褙合到一块,贴到墙上晾干,再画扇面,然后加湿、折面、挤面、烘干、切头、包头,扇面完成。

刘栋梁说:“现在扇子不值钱,没有人愿意花大力气学这些手艺。但扇子还是有市场的,它融入了中国人的感情因素,这便是制扇匠人们坚守下去的动力。”

焦作日报全媒体记者王玮萱/文吉亚南/图

总监制:李建阳

原标题:《扇子在手,清风徐来!来看清化竹扇传承路》



转载请注明:http://www.boaixianzx.com/baxly/14839.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 冀ICP备2000001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