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都市报

您现在的位置: 博爱县 > 博爱县旅游 > 不一样的孔子中国音乐美学与音乐教育先

不一样的孔子中国音乐美学与音乐教育先

发布时间:2024/8/27 14:10:22

孔子是中国古代的伟大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同时孔子也有较深的音乐素养,有自己的音乐审美思想和音乐教育理念。

鲁国完整的礼乐传统(吴公子季札语:“周礼尽在鲁矣”)对孔子思想的影响极为深刻。孔子的音乐修养精深,有着多方面的实践:唱歌、鼓瑟、鼓琴、击筑、击磬、吹笙、作曲无一不能。可谓杰出的音乐家和音乐教育家。他关于音乐的审美及教育作用等方面论述极富哲理性,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作为一代大儒,孔子非常熟悉经典古籍,并对包括夏、商、周之古乐在内的古籍进行了潜心的研究和整理,他是中国传统文化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最重要代表人物。

孔子极力推崇西周的礼乐制度,强调礼与乐的结合。从根本上说孔子礼乐观的出发点是为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因此带有复古主义色彩,具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孔子曰:“仁者,爱人”。“仁”是为人与人之间确立的一种理想社会的伦理关系和道德规范,其中包含了一定的人道主义和博爱的精神。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就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之上的,“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孔子主张乐教,是由于他深切认识到音乐于政治、教育方面对人所产生的巨大作用。

“孔子曰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孝经·广要道》)。”就礼乐关系而言,礼是主体,“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乐是服从于礼的,乐与礼相配合。礼乐并举,就能够达到治国安邦的目的,二者缺一不可。对于春秋末期社会变革带来的社会动荡,以及形成的“礼崩乐坏”的局面,孔子忧心忡忡,对于眼前破坏礼乐制度的行为,孔子更是深恶痛绝。“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论语·八佾》)”复兴礼乐,重新建立起完美的社会制度,追求“仁”的理想境界,是孔子一生的追求。

孔子对音乐作品的评价标准是“尽善尽美”。音乐作品内容(即伦理道德,思想性)的衡量标准是“善”,音乐作品形式的衡量标准是“美”(即艺术性),二者完美的统一结合才是最为理想的艺术作品。韶》是舜时代的大型乐舞,其内容反映出的是在无阶级的原始社会中,全体氏族成员共同的信仰、理想与追求,所以孔子谓之。对于孔子“尽善尽美”的审美理想,蔡仲德先生在所著《中国音乐美学史》书中给予极高的评价,称其“是对艺术特征的认识、对美的本质的认识上的一大飞跃,在中国音乐美学史以至中国美学史上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孔子认为道德境界与审美境界完美的统一融合之后,才能达到最为完满的理想境界。因此,懂不懂得音乐是作为培养一个完善人格的最后标准。作为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开我国私人办学之先河,而且是“有教无类”。他曾聚徒三千,长期施教,其弟子中精通“六艺”者有72人。所谓“六艺”是指孔子教书所设的六门课程:礼、乐、射御、书、数,音乐被列为第二项,此足见在孔子的心目中音乐教育是何等的重要。

孔子的音乐思想主要见于《论语》及《礼记》等书籍,多无系统的论述,也不乏矛盾之处,不过他的观点和学说已为后世系统的儒家音乐理论之形成奠定了基础,并成为中国整个封建社会音乐美学理论的核心。



转载请注明:http://www.boaixianzx.com/baxly/15042.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 冀ICP备2000001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