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都市报

您现在的位置: 博爱县 > 博爱县旅游 > 强推论语孟子精解速读值得一生反

强推论语孟子精解速读值得一生反

发布时间:2024/12/4 12:03:45

今日推荐:《论语·孟子·精解速读》作者:黄姝。搜索书名开始观看吧~

-----精选段落-----

论语

(《李生论善学》)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不亦说乎?()②李生说之曰()

③学而不厌()

(2)下列句中加点的“之”与“前人之述备矣”中的“之”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④王生益愠3()

A.学而时习之3

C.择善而从之3

B.学者之3大忌

D.是以谓之3“文”也

(3)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学而/不思则罔

C.盖/学贵善思

B.可以为师/矣

D.请铭之坐/右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

(5)这两篇文章都讲到了一个共同的话题,即学习方法。那么孔子和李生都认为什么样的人才是“善学者”?(用原文中的词语回答)这对我们又有怎样的启发?

20.(·中考安徽卷)阅读下列文字,回答问题。

《论语》四则

第一则: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

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第二则: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①,友多闻,益矣。友便辟②,友善柔③,友便佞④,损矣。”

(《季氏》)

第三则: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第四则:子夏曰:“日知其所亡⑤,月无忘其所能⑥,可谓好学也已矣。”

(《子张》)

①友谅,与诚信的人交朋友。谅,诚信。②便辟,善于摆架子装样子,内心却邪恶不正。③善柔,善于阿谀奉承,内心却无诚信。④便佞,善于花言巧语,而言不符实。⑤所亡,自己所没有的知识、技能,所不懂的道理等。亡,同“无”。⑥所能,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技能,已懂的道理等。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从:

罔:②学而不思则罔3

好:③可谓好学也已矣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②思而不学则殆。

(3)请写出阅读材料中每则论述的要点。

第一则:

第二则:

第三则:

第四则:

(4)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谈谈你对第四则内容的理解。

21.(·中考河南卷)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回答下列问题。

文段一: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

文段二:子曰:“贤哉,回①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②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论语》)

①回:颜回,孔子的弟子。②不堪:无法忍受。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

①有仙则名名:

德馨:②惟吾德馨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3)用《陋室铭》中的句子填空。

“空山无人,水流花开”二句,极琴心(寄托心意的琴声)之妙境;“胜固欣然,败亦可喜”二句,极手谈(下围棋)之妙境:“,”二句,极交友之妙境。

(4)刘禹锡和颜回一居“陋室”,一在“陋巷”,对此,他们的态度如何?体现了他们怎样的精神品质?

22.(·中考山东省潍坊卷)阅读下面文言文。

孔子行道而息,马逸①,食人之稼,野人②取其马。子贡请往说之。毕辞,野人不听。有鄙人③始事孔子者曰请往说之,因谓野人曰:“子不耕于东海,吾不耕于西海也。吾马何得不食子之禾?”其野人大说,相谓曰:“说皆如此其辩也,独和向④之人?”解马而与之。

①逸,跑。②野人,农夫。③鄙人,仆人。④向,从前。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而”与例句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解马而与之

A.泉香而3酒洌B.然则何时而

3乐耶

C.而吾以捕蛇独存D.乃记之而去

(2)给下列加点的词语注音并解释。

说:①子贡请往说3之

说:②其野人大说3

(3)翻译下列句子。

①有鄙人始事孔子者曰请往说之。

译文:

②吾马何得不食子之禾?

译文: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孔子在路上休息时马吃了人家的庄稼,农夫将马捉住。

B.子贡自告奋勇地去要马但到底也没有说服农夫。

C.孔子的仆人因刚开始跟随孔子而想表现自己就抢先去说服农夫。

D.文章虽短却说明了说话的方式方法要适合情境、对象的道理。

23.(·中考四川省眉山卷)阅读下列文字,回答问题。

《论语》节选

第一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第二则: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第三则: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第四则: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第五则: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第六则: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愠:恼恨,怨恨

耻:耻辱,羞耻

说:通“悦”,高兴,愉快

识:记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A.人不知而不愠3

B.不耻3下问

C.不亦说3乎

D.默而识3之

A.可以3为师矣

B.学而不思则罔

C.思而不学则殆

先帝称之曰能,是以3众议举宠为督

居庙堂之高则3忧其民

有卖炭翁释担而立

D.择其3善者而从之

(3)下列各句在文中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A.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不断地学习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的人)就可以做老师。

B.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几个人当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选择他们当中最优秀的去学习,其中不优秀的注意改正他们的缺点。

C.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不断地学习知识,是一件很快乐的事。

D.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学习不应当感到厌烦,教导别人不应当感到厌倦。

(4)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课文中所选六则,有谈学习态度的,有谈学习方法的,语言精练,含义丰富,耐人寻味。

B.第一则共三句话,分别从学习是愉快的事,与人探讨是一种乐趣,不怨恨别人三个方面既谈到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也讲到个人修养问题。

C.第三则讲的是学习方法。

D.第五则既讲了学习方法也讲了学习态度。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3心志

参考答案

1.(1)举一反三

(2)教学原则:学生主体原则(答“自主学习原则”亦可),注重身教原则(答“无言之教”或“教是为了不教”亦可)。

2.(1)楚狂接舆会赞成桀溺的观点,颜回会赞成孔子的观点。

(2)赞成孔子的观点。①孔子的言论反映了儒家改革社会的良好愿望和积极入世的思想。儒家不倡导消极避世,正因为社会动乱、天下无道,才更需要有志之士为改革社会现状而努力,这是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和忧患意识。②假如乱世之中,人人明哲保身,那么乱就得不到抑制,其乱更甚,知其不可而为之实则体现了一种承担、奉献和牺牲的精神。③人生中总会遇到各种看似“不可为”的难题,倘若都以退避的姿态对待,问题永远存在,“为之”才有希望。

赞成桀溺的观点。①乱世之中,不能靠一己之力来改变社会,这是必须正视的现实,这一点上不能自欺欺人。②洁身自好、修身养性、保存实力,以待治世,这在乱世中不失为一种以退为进的方法。③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精神虽然可嘉,但事实上是时间和精力的无谓浪费。

(只要观点明确,言之有据,且理由至少两点,即可给满分。)

3.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告诉我们,君子追求义,小人追逐利。这种思想反映在欧阳修的《朋党论》中,即君子交友与小人交友的本质区别在于对义与利有不同的价值取向。

4.(1)升(登)堂入室

(2)①共同特点:每则文字中孔子对子路的评价有抑有扬。

②教育特色:针对性。(答“一分为二”“实事求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亦可。)③评析:略。

5.(1)为政以德(或“以德、礼治国”)/以法治国

(2)孔子认为“法治”虽有一定的作用,但也有缺陷,所以要“德治”;韩非子认为能够自我完善的人很少,要管理众人,必须以法治国。两种观点各有侧重,各有偏颇,应相互补充。

6.(1)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2)以民为本的思想。施行“彻”制,减轻赋税。

7.(1)第一种:贵人贱马第二种:人马并重或先人后马

(2)这种句读体现了后人对孔子的推崇,但“人马并重”并非孔子的本意,因为孔子的“仁”并非兼爱,他主张在“亲亲”的基础上推己及人。

8.论述学习的语录:①⑤⑧;论述治国之道的语录:②⑦

9.曲肱而枕之不义而富且贵

10.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11.勇者不惧

12.(1)A.说通“悦”,愉快、高兴。

B.旧

C.有害

D.刚强、勇毅

(2)A.几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

B.自己不愿意的事情,不要施加给他人。

(3)温故知新见贤思齐任重道远死而后已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写出四个即可。)

(4)抄写句子无错误,言之有理即可。

13.(1)D(粗略地阅读)

(2)C

(3)不亦乐乎温故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善而从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刮目相看(待)(写出“刮目相看”也可)

(4)A.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恨,不也是君子吗?

B.吕蒙拿军中事务繁多为理由加以推辞。

(5)示例:我的体验是,既要广泛涉猎,也要学思结合。对一般文章要广泛涉猎,才能拓展知识面,开阔视野;对文化经典要边读边思,认真品味,才能领会其中精要。

这样,才能做到学有所获。

14.(1)④

(2)围绕“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了呢?”回答即可。

(3)围绕“只读书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害(疑惑)。”回答即可。

(4)围绕“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回答即可。

(5)围绕“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能施加在别人身上”或“推己及人,以仁爱之心待人”回答即可。

(6)围绕“默默地记住知识,勤奋学习而不满足;爱好古代文化,勤勉求学;勤奋好学;谦虚诚恳;温故而知新,日积月累”等回答即可。

15.(1)信:诚实。图:料想。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而:然后,表顺接。

(2)①读书人不可以没有远大的抱负和坚强的意志,承担的责任重大,艰险的道路还很长。②看见德行优秀的人要向他看齐,看见不优秀的人也要(对照着)检查自己。

(3)见贤思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任重道远成人之美

(4)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说的是自己不喜欢的言行,不要施加给别人。它告诉我们要学会宽容,不要强人所难。

16.(1)①兵器②疆界(答“限制”也算对)③军备(军队)

④信任,信用

(2)①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②从古到今,人都有一死,(如果)不取信于民,国家就无以立足。

(3)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或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民无信不立(或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4)[甲]文重点强调的“人和”(“得道”)与[乙]文重点强调的“民信”(“取信于民”),二者有密切的相关性。“民

信”(“取信于民”)是“人和”(“得道”)的重要条件(或“内容”)之一。

17.(1)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忠”与“信”是老师谆谆教诲、反复传授的修身之道,我是不是经常对照它来做呢?

(2)解释兼爱:却“兼相爱”。也就是“爱他人”,博爱之意。

非攻:不发动战争,不攻伐侵略。简答:示例:既要重视个人道德修养,又要关爱他人(或不侵害他人)。只有内外兼修,才能提高全民道德水准,才能消除对立,和睦共处。这两者对建设和谐社会都有积极意义。

18.(1)①为:是。②是:这。③殆:精神疲倦而无所得。④覆:翻倒。

(2)①教导你的东西懂得了吗?

②孔子问守庙的人说(或者孔子向守庙的人询问道)

(3)一个人要谦虚,不要自满。

(4)态度学思

(5)①孔子要(想)验证宥座器(敧器)的特点。②有必要。

因为孔子虽然听说过,但并没有亲眼见过。验证一下才

能够确认。

19.(1)①高兴②劝说③满足④恼怒

(2)B

(3)C

(4)①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只思考却不学习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②善于学习的人不认为向知识地位不如自己的人请教是羞耻的事情,选择别人的长处来学习,希望懂得好的真理。

(5)盖学贵善思不耻下问择善而从。

20.(1)①从:听从或:采纳、听从(答“学习、跟从”也可。)

②罔:迷惑或:迷惑不解、迷惑而无所得

③好:喜爱或:喜好、喜欢

(2)①与正直的人交朋友,与诚信的人交朋友,与见闻学识广博的人交朋友,是有好处的。

②只是思考而不去学习,那就危险了。(“殆”翻译为“有害”或“精神疲倦而无所得”均可。)

(3)第一则:要积极向他人学习。第二则:交朋友要慎重。第三则:学思结合,才会进步。第四则:好学的含义。

(4)要点:好学就是勤奋学习,学习新知识,巩固旧知识。

21.(1)①出名(或:著名)

②品德高尚

(2)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4)刘禹锡:陋室不陋颜回:不改其乐安贫乐道

22.(1)D(例句中的“而”表顺承,A句中的“而”表并列“并且”;B句中的“而”可译为“才”;C句中的“而”表转折“可是”;D句中的“而”表顺承)

(2)①说(shuì):劝说。

②说:通“悦”(yuè),高兴,愉快。

(3)①有个刚跟孔子做事的仆人请求说让他去劝说农夫。

②我的马怎么能不吃你的庄稼呢?

(4)C(孔子的仆人是第二个去劝说农夫的人。)

23.(1)B

(2)C

(3)A

(4)B

作文素材

名言警句

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

赏析

自己不喜欢的,就不要强加给别人。饥寒是自己不喜欢的,不要把它强加给别人;耻辱是自己不喜欢的,也不要把它强加给别人。将心比心,推己及人,从自己的利与害想到对别人的利与害,多替别人着想,这是终生应该奉行的原则。

(2.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里仁》)

赏析

侍奉父母是子女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孔子教育人们,父母在世时,子女轻易不要出门远行,以便守在父母身边,尽孝道。如果非要远走,首先要安顿好父母,也一定要告诉父母确切的行踪。因为“儿行千里母担忧”。子女只有对父母孝敬有加,才能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不要让年事已高的父母无人照顾,还要牵挂远在他乡的子女。

(3.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颜渊》)

赏析



转载请注明:http://www.boaixianzx.com/baxly/15353.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 冀ICP备2000001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