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博爱县金城乡西碑村东头一座新房吸引了不少乡亲围观,棕色的大门在灰色的大理石瓷砖映衬下显得异常大气,最吸引人的还是大门上那把指纹锁,这在农村可是稀罕事。谁能想到这房子的主人庞海根几年前还是负债累累的贫困户呢?这事儿呀,还得从驻村第一书记郑超来了之后说起。
庞海根(左)和驻村第一书记郑超交流养兔情况
为养兔,几经磋磨陷贫困
庞海根现年43岁,他从18岁开始饲养兔子,但因为资金少规模上不去、养殖技术薄弱,再加上市场摸不透,经营多年不仅没有起色,反而负债累累,生活处于贫困线以下,年因符合贫困户识别条件被评定为西碑村建档立卡贫困户。长期不成功的经营让庞海根对养兔又爱又恨,几度陷入深深迷茫和无奈,但是毕竟20多年的时间里都在饲养兔子中度过,心底还是不愿意放弃这一番事业。“知心人”,上门走访祛心结
年博爱县检察院选派郑超担任第一书记到西碑驻村帮扶。在与群众走访中,郑超知道了庞海根饲养肉兔的事情,为此,郑超多次上门与庞海根促膝长谈,了解实情。为找准庞海根养兔失败的根节,郑超又到县畜牧局请来养殖技术专家为庞海根做指导。通过查看兔舍建造和深入交谈,专家认为庞海根具备养兔的经验和基本技术,但因兔舍饲养设备过于陈旧,肉兔品种老化,成活率偏低,经营成本过高,导致无法盈利。经营的问题找到了,作为群众的“知心人”,郑超暗下决心:一定要帮庞海根把养兔致富的事儿办好!。“感谢党”,精准帮扶奔小康!
结合庞海根的实际情况,郑超与村两委班子研究制定了点对点精准帮扶计划。首先对接金融扶贫,为其取得元无息贷款购进了先进兔舍饲养设备,更新肉兔品种;然后联系农牧部门对庞海根进行养殖培训,系统提高养殖技术。同时,为庞海根的儿子落实教育扶贫政策,参加“雨露计划”职业培训,每年获得元教育补贴,彻底解除庞海根的后顾之忧。经过勤劳培育和政策扶持,当年庞海根便取得了十多万元的盈利。这几年,在扶贫政策帮扶下,庞海根扩大了养殖规模,新品种肉兔“伊拉”,深受市场认可,成为四川等地“麻辣兔头”网红食品的主要原料供应商。庞海根不仅摘掉了贫困帽子,成为本村致富带头人,还致富不忘乡亲,为周边的养兔人做技术指导。
“感谢党!我是精准扶贫的直接受益人,没有检察院驻村干部的启发和帮助,没有精准扶贫政策支持,我可能还在漫无目的打工,不会有今天的好日子。”庞海根发自肺腑的说道。博爱检察
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
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