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如期而至,也许今日不能点百盏灯,但至少猜灯谜的趣味依然在。小小的一句灯谜,亦庄亦谐,是中国古老的文字游戏,是中国最睿智的文学,怎么能让人不怀念。
为了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让每个学生体会中秋国庆双节的文化魅力,实验学校通过大众参与的活动形式,积极开展了“迎中秋,庆国庆”猜灯谜活动。
跟随我们的镜头,一起分享快乐吧!
人气多旺的兑奖台!
集思广益!
我猜的对不对?
猜出来谜底,还得排队去兑奖台报,真怕别人抢先兑过了啊!
啥?我猜的不对?
排好队,一个一个来!
就剩最后三个了,快点啊!
九年级也放松一下。
老师们也忙碌着。
排到了,可却被别人兑过了,再去看看。
咦,这个是啥?
奖品拿到了。
让我偷偷看看谜底对不对!
快点快点啊
猜猜猜!
最难的也有人猜对了。
不要急,慢慢说!
一年级的小朋友也棒棒哒!
好多奖品啊!
先合个影吧
好激动!
我们都是聪明的孩子!
通过此次活动,让师生重温中国文字的美好,也为师生带来一些高雅的乐趣。很多同学之间缺少主动性、配合与交流,可以通过此次活动的调动性,增进友谊,给与感染。
在我们实验的校园,类似的活动,还有好多好多。通过活动,不仅可以使孩子们在紧张的学习之余得以放松,也能增加班级的凝聚力,使得更多的孩子参与其中,乐在其中,喜欢上校园生活!
关于中秋节灯谜的由来
中秋节灯谜由来在我国源远流长,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了“隐语”,这是灯谜的雏形。到了汉代“隐语”开始分化为两个方向。一类以描写特征为主的事物谜;另一类以文字形义为主的文义谜。到了魏代,则称为“谜语”。隋唐时期随着诗歌的兴盛,诗谜大量出现,并成为主流。从宋代开始,一些文人学士常在元宵之夜,将谜条张贴在各种花灯之上,吸引行人猜射,“灯谜”就是这样而来的。清中叶以后,谜风大盛,涌现了许多谜师。辛亥革命后,灯谜形成了南宗北派两种风格,到了旧社会,由于谜家大都是士大夫阶层,有些文人自命清高,片面强调风雅,排斥民间灯谜。解放后,在党的“百花齐放”的文艺方针指引下,灯谜活动更加蓬勃发展,谜材谜作日益完善丰富,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活跃群众文化生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目前,在世界各地的华人华侨都有灯谜活动及灯谜学术交流。
我们一直在努力!
赞赏
人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