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都市报

您现在的位置: 博爱县 > 博爱县美景 > ldquo武阁寨,赛北京,武阁

ldquo武阁寨,赛北京,武阁

发布时间:2021-8-12 12:10:48

武阁寨

在武阁寨及其周边村镇,民间流传着一首歌谣:“武阁寨,赛北京,花戏楼,门朝东……”。歌词虽有夸张,但也显见昔日武阁寨的壮观。风云变幻,沁水悠悠,它在诉说着古寨沧桑的苦辣酸甜……

春秋古寨

武阁寨隶属博爱县金城乡,位于博爱县城东南15公里处的沁河北岸,紧靠沁河大堤,东面与武陟县接壤,南面与温县的武德镇隔河相望。村东沁河大堤北坡下,有国务院于年新立的三县界碑。

三县界碑

据父老相传,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年至公元前年),武阁寨与武德镇为一个村,而武德镇曾是秦始皇设坛祭天,以“武德治天下”的地方,武德镇即由此得名,从此“威武不屈,厚德載物”的武德精神在这里薪火相传。那时的武阁寨只是武德镇北边的一个营寨,镇寨之间原有较小的丹河水流过,为了过往方便,两岸先人曾在河上多次搭建木桥。

村里街道

东汉末年(~年),天下纷乱,群雄四起,曹操曾率部在武德镇安营扎寨,徐庶进曹营后,其一家也住在这里。两岸人民在镇寨之间的河上修建了一座石桥,桥旁边立有一通石碑,上刻“武德于府君等义桥石像之碑”,此碑现存武阁寨村委会院内,为县级文物。

据说桥旁石碑的碑文为徐庶之母所撰,因此也叫“徐母碑”。后来温县安乐寨籍的司马懿改道沁河,河水从这里流过,寨镇被沁水分隔,滔滔沁水摧毁桥梁,冲倒石碑,从此,天各一方,另成一村。当时村内智者,起村名为伍各寨。

冬日,街上晒太阳的村民

直到明代嘉靖二十年(年),该村成汤圣帝庙的大铁钟上(现存村委会院内),所铸村名仍为伍各寨。

清代同治年间(~年),农民起义军——捻军的“小眼王”名叫张宗禹,率部造反,途经于此欲进村,被村人皇甫会章阻拦,“小眼王”便抽刀向皇的身子上、中、下连砍数刀,都被皇轻敏躲过,“小眼王”见皇武功非凡,不敢进村,随绕道而去,此后便改村名为武阁寨。

勤劳善良

宋末元初,公元年前后,我支始祖皇甫三迁居武阁寨村,与武阁寨原住李、刘、程三姓先人在这片神奇的热土上和睦相处。经过元末明初常遇春三洗怀庆府后,逃难回来的武阁寨人,变得更加聪明团结,多才多艺,勤劳善良,一年到头从来不肯休闲。

农忙时收获播种种庄田,我村老辈人传说:“东大成好起早儿,三合堂好得晚儿”。

年7月1日武阁寨戏曲班在村舞台上的表演

说得是清代乾隆年间,东大成、三合堂分别是那时两个皇甫家族的字号,两家人在离村北3公里多远处的运粮河以北有良田千亩,为了种好这些田地,东大成的人每天早上一、两点钟就去地里干活,而三合家则是深夜12点后才从地里回来,两家人在半路相遇,东大成人说:“心说咱起得早吧,人家已干活回来了”;三合家人说:“咱才下班,人家就又上班了”。可见那时的武阁寨人是何等的勤劳。

村里举办的晚会

由于运粮河的阻隔,往返种田路多有不便,为了种地方便,也为了过往商旅行人方便,武阁寨皇甫先人在运粮河上修建了一座坚固的石头桥,人称“皇大桥”,并在桥南路东立碑为记,人称“鳖驮碑”。(《河内县志》有載)。

从此,这条路成了过往商客南下江浙、北上三晋的一条重要的通商古道。

在谈到博爱县的土特产时,人们常说:“许良竹货柏山缸,期城黑矾清化姜,武阁寨的簸箕不用相......”。其中一条说明武阁寨村人做的簸箕质量上乘远近闻名。

勤劳善良的武阁寨村人,农闲时更忙,他们不仅是做簸箕、笸箩,而且是产、供、销、修一条龙服务,做好了簸箕还要担着簸箕赶庙会去推销,用户的簸箕用坏了,还要挑着担子走村串巷上门去缠簸箕(修理)。

卖簸箕、缠簸箕的人起早贪黑忍饥挨饿昼行夜宿,凭着一副铁肩两条快腿,走遍了怀府八县(今焦作市、济源市所辖县区)的村村寨寨大街小巷。

从明朝初年(年)一直延续到现在,使柳编手艺代代相传,经久不衰,既开扩眼界转变思想,又搞活了经济增加了收入。武阁寨人勤劳善良的美名也远播他乡。

未完待续...于武阁寨村的故事,你知道多少?欢迎来稿爆料!

推荐阅读:

金城白马沟新鲜出炉的照片,朋友圈都传疯了,你见过这样的......

驻金城乡武阁寨村扶贫第一书记——邱国庆

博爱金城酷走队走进市里展示靓丽身姿,真给家乡“长脸”!

金城乡东良仕村小伙骑马抬花轿迎亲!

博爱西金城村一家超市竟然干这种勾当。。。

博爱县张茹集的来历!

扫描

转载请注明:http://www.boaixianzx.com/baxmj/11121.html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 冀ICP备2000001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