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里认识焦作,读懂覃怀—
土信面是清代河南怀庆府河内县(今焦作市沁阳、博爱等地)流行的面食,为当地传统美味。家有亲朋做客,土信面往往是待客首选。
“土信”是河内县当地的叫法,它的学名与土名又称之为牛肝菌、榛蘑、桦树菇、松蘑、黏团子、鸡腿菇等等,但焦作一带一般说“土信”。土信大多产在东北和南方的松林里,雨后繁殖,形似蘑菇,为纯天然的食用菌。土信面是以土信、五花肉打卤,土信水作汤汁,由手工面擀制而成的一种捞面。
土信面的重点在擀面、制卤。擀面时先将面粉和水按特定比例调和好,然后揉搓,当湿面揉成面团时,用湿布盖住饧[xíng]30至50分钟。饧好面后,将面团用擀杖反复擀压成薄面皮,再像折纸扇子一样折叠,用刀切成面条。制卤的关键是五花肉和土信,五花肉选用带皮肉,将之切成丁,加酱油腌制;油锅加热,炸炒花椒、大料、葱段、姜块,放入五花肉,煸炒出油后小火慢炖约20分钟。干土信拣除杂质,开水浸泡,泡出的黑色土信水就是上好的土信汤。把炖好的五花肉浇入土信味浓郁土信水,土信面卤便告完成。
土信面来源众说纷纭,流传较广的是河内商号王泰顺家族。
清康熙年间,河内县寨卜昌(今属博爱县苏家作乡)商人王问安创建“泰顺号”。“泰顺”王家祖辈经营铁锅等铁制品,“言不二价、货不二换”,勤恳诚信,由行贩到开铺,再到全国分店,二百多年经营终成巨商豪富,为怀商的杰出代表。
却说这年腊月,年关将近,“泰顺号”东家王禧、王怡兄弟二人带领骡队到山西泽州府办货,从太行道返程途中,寒风肆虐,大雪封山,骡队受阻,举步维艰。这天正是年三十,天色渐黑,兄弟二人饥困交加、愁眉紧锁,思忖着如何熬过这漫长的大年夜。突然,有人发现道旁不远有座破庙,大家决定庙中借宿,将究过夜。进到庙里,见到庙中住着个老人,老人无儿无女,在此守庙多年。善良的老人明白王家兄弟的来意后,非常热情,找来些自己储藏的干柴点火取暖。兄弟二人从骡背上取下自己携带的面粉、干粮,化雪为水,支锅做饭。老人说,几天前附近一大户人家办喜事送了些残羹剩菜,让王家兄弟煮汤下面。王家兄弟再三道谢,还拿出朋友送的土信洗净,一并加热作卤。为节俭用水,大家把清洗土信的水稍加澄清后,也倒入热卤之中。岂料,这些油腻的残羹剩菜混着黑乎乎的土信汤变得味道独特,香味四溢,年过七旬的守庙老人连连赞奇,称在山西从未吃过这种味道的面食。
“泰顺号”王家兄弟在太行道破庙度了个难忘的除夕夜,特别难忘是混着土信汤做成的打卤面。第二天,雪滞风停,艳阳高照,精力充沛的“泰顺号”贩运骡队告别了守庙老人向山下老家出发,晌午不到就踏进河内县地界,黄昏时分就回到家中。
自此以后,为感谢和记住守庙老人,不忘创业艰难,王家每逢家遇喜事,贵客上门,常用土信面待客,有人还称之“泰顺面”。再后来,周围的村民竞相效仿,不仅学会制作这种特殊香味的土信面,也把它当做接待亲朋好友的最佳美味。
时至今日,原河内县一带的村民把土信面当做喜面。家里添丁加口,小孩子出生第三天,就要举行“洗三朝礼”,除了给婴儿洗澡、擦身,还要做土信面招待孩子外婆家来人。孩子满月的时候,不仅邀请亲朋好友喝喜酒、吃土信面,还要给邻居家来看过孩子的人家送上两碗土信面。
根据民间传说整理辑录
图文编辑:丹水湾
如果您喜欢焦作覃怀地方文化,请长按下边白癜风可以完全治好吗北京哪家医院可以治白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