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制作的水墨动画片《山水情》,永远的成为了历史经典,水墨动画也永远的退出了历史舞台。
可是,就这一部看似清新淡雅,具有中国特色的水墨动画,简单里却藏着低调的奢华。
说它是奢华的,因为里面的画卷和琴音却都是出自名家之手:由国画大师吴山明作画,古琴演奏家龚一先生配乐,动画艺术家以及动画电影“中国学派”创始人之一的特伟先生总执导。
《山水情》在国内国际上获奖无数,在相隔18年之后的年法国安锡国际动画电影节上,《山水情》作为唯一的一部中国作品被选入“动画的世纪部作品”中。
小朋友看故事,成年人看意境。
《山水情》所表现出来的意境则给人一种道家的空灵与悠远,看完之后存在心间的唯有一个“悟”字便可诠释出它所有的境界。
那么,我将从哲学的意境出发,写出我心目中的这一幅幅“山水情”。
简单的故事里透着中华文化的优良传承
1、“礼
”一开场便是风呼啸的声音,渲染出一位白袍老者怀抱着古琴在寒风中独自前行的孤独感。
一位划着小船,悠闲的吹着笛的孩童向岸边缓缓而来,然后载着老者穿梭于青山绿水之间。
整个画面没有色彩,就是老者和孩童这两个人物,也只是简单的几笔勾勒出来,却足以看出老者的仙风道骨与孩童的机智礼仪。
小船停泊,老者上岸,互相辞谢,老者晕倒于岸边,孩童扶老者回屋休息,这一系列的动作很自然的看出孩童的品质是遵从了孔子的“礼”。
正是基于孩童的好心搭救,老者将毕生的琴艺倾囊相授,让孩童作为技艺的传承者,将古琴的文化传承下去。
2、“仁”
老者对孩童孜孜不倦、年复一年的教导,我们只可以从水墨画里的落叶、下雪、河水解冻、竹子生长这些细节展现出一年四季的变化,也体现出了孩童学琴的决心与老者对于孩童的关爱之情。
一是报答孩童的搭救之恩,二是在看重孩童的品质以后将其培育成才,三是一种文化的延续。
这些无一不体现出老者的“仁”,对孩童的仁、对品性的仁,对文化的仁。
3、“智”
陪伴多年,教导多年,终需一别。别人扶着你走路,也总有自己独自行走的一天。
老者在看到天空中雏鹰离母之后,下定决心远走他乡,将古琴赠与孩童,唯有如此才能使他成长得更快,就好像雏鹰要离开了母亲的怀抱,才能够自由翱翔于天际,独自经历风吹雨打后才能对抗世间所有的困难。
是时候告别了,当老者离开孩童以后,一瞬间触发了孩童的灵感,于悬崖边弹奏出一曲旷世奇曲,孩童终得以成长。
整个故事情节围绕着“礼”、“仁”、“智”来展开,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老者与孩童相遇、授教、分离,所有的过程都是静静的展开,只有大自然的变化让我们感觉到时间在流逝,无论是河边相遇,还是山中分离,都给人一种空灵深遂的意境。
本是师徒学艺的故事却为何取名为《山水情》?
孔子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无论是智者还是仁者,都体现出了山水为依的人生豁达境界。
老者像山一样的伟岸,仁慈,博大深远;而孩童则像水一样的智慧、机灵;连接他们之间的古琴技艺,也就像水一样的渊源流传,把一种文化经老者,孩童这样传承下去。
为何他们的相遇会是在渡河,不是在街上或是在别的其它地方偶遇,然后孩童经过时老者晕倒呢,而要设计老者过河,孩童撑船帮老者渡河?他们的分离的场景也在深山中。
孩童帮老者渡河,老者帮孩童渡了一生。孩童便是渡人也渡己。
他们之间的情谊犹如山水一般,清澈、干净、深远、连绵不绝。
孩童的质朴与老者的博爱连成一线,老者为山,孩童为水,谱写出了一曲纯洁的师徒“山水情”。
这也正是该片要传递给我们的一种具有千年文明的中华师者风范与学者的尊师重道之礼。
影片自然意境的完美融合所呈现出的一幅水墨禅意画卷
庄子在《齐物论》里提出天籁、地籁、人籁三种境界。
地籁指大地呼吸所发出的声音,就像一些洞穴或窍里吹出的风,这是地球的一种自然现象;
人籁指人通过一些乐器包含进自身的感情所演奏出来的声音,比如片中的孩童吹的笛声,老者演奏出的琴声。
天籁,便是大自然的万物所发出的各色声音,有鸟鸣、蛙叫、水声、树吹得沙沙声等等,这些组合出了一首最完美的天之曲,皆为自然混成,是自然界最美妙的声音。
《山水情》从一开篇就用风声这样的天籁作为引子,然后结合了所有的人籁、地籁、天籁这三种层次贯穿全片,让我们在自然中去感受一种情谊与力量,从而达到净化心灵的作用。
水墨画单调的色泽给人一种现代的极简风,让人们在纷繁的尘世间能够静心的去领会一种意境,是用心去看,而不是用色彩来吸引眼球去看,更加注重内心的感受与“悟”的境界。
凡事皆需“悟”,眼睛看到的会很快就忘记,只有用心去悟到的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
《山水情》正是从意境出发,全片没有一句独白,却通过各种不同的声音表达出人物在各个阶段的心境,让我们在声音当中去“悟”出整个禅意。
虽然《山水情》标志着水墨动画的终结,但却是水墨画中无法超越的经典,甚至采用了名家现场作画的方式来表达人物在自然界的变化中所跟随的情感变化。
随着一曲悠扬的琴声该片结束,也让我们在这短短19分钟的水墨色泽里意犹未尽,既跟随这位仙风道骨的老者消失在深山处,又跟随孩童的技艺达到空前,领略到技艺的传承不会在任何时候中断,它一定属于有心之人,学艺不单靠“勤”,更需要“悟”。
这又何尝不是我们每一个人学艺之路的境界呢,正如《天道》里有一句话:
只要不是我觉到、悟到的,你给不了我,给了我也拿不住,只有我自己觉到、悟到的,我才有可能做到,我能做到的才是我的。
正如《山水情》中老者的放手,孩童最后的“得道”般,此时的技艺才是真正属于他自己悟到的。
我们终将是自己灵魂的摆渡人,渡人渡心,最终才能渡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