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本文参考了人类学主流的一些知识,及一些学者的最新研究,比如中国学者曹言、吴新智等。
关于世界上的人种,流行的说法是四类:黄、白、黑、棕。但白人真白吗?黄种人就不白吗?其实并不绝对,很多白人还没有黄种人白。
白人白吗?
年,有个葡萄牙使团来到中国,使团中有个人写了本书《东方志》。书中说中国人“像我们一样白”,中国女人是“像我们一样的白人”,“看上去很像西班牙女性”。
谁更白?
关于人类的起源,几千年一直是热门的显学。当今在学界占主流的是:人类起源于东非,就是肯尼亚、埃塞一带的大裂谷地区。远古时期,这里气候湿润,植被丰茂,现在这里的内陆山林也生活着大量灵长类动物。
后来气候反复变化,湿旱交替。逐水果而游走的古猿,越过大裂谷后,不易回去,就与内陆的猿群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而东非沿海一带,森林逐渐减少,灌木草地见多。古猿失去了用前肢攀援的树林,为适应新环境,缓慢地开始直立行走。这便形成了最早的人类。
那时没有苏伊士运河,东非和亚洲的西奈半岛相连,轻松就可以穿过。类人猿和古人类,不断繁衍迁徙,扩展到西亚。
最早来到中东的是古棕种人。此地也是《圣经》里讲的伊甸园所在地,就是两河流域。这里后来产生了最早的人类文明——苏美尔文明,也是记录《圣经》的古犹太人的家园。
古棕种人继续分化,向东、向北蔓延,扩展到南亚、西北亚、高加索、东欧、东南亚、东亚、东北亚,逐渐形成后来的种群格局。在不断迁徙和演化的过程中,因环境适应和血缘糅合,慢慢形成不同的体貌特征。
所以,上述不同地区民族的肤色、体貌都有所差异。在相隔最远的欧洲和东亚,逐渐形成了白种和黄种两大人种,而居于迁徙路线中间的西南亚一带,肤色却仍保持更多的棕色。
印度人居于黄白黑之间
当然,不排除上述这些地方,也有本土原始人类的可能。比如,学者吴新智提出:中国人的祖先是万年前的巫山人,即三峡地区。但这也不能否定,现代的黄种人是历史上长期迁移混血的结果。
而繁衍到不同地区的族群,如果处于交流频繁的社会环境,血统就逐渐混合。而居于深山老林,很少与外界接触的族群,却有可能保持原来的特点。
这里,提一个典型的民族,就是我国西南地区,祖祖辈辈生活于深山老林的佤族。佤族男女,从体貌看,就很大程度地保持了棕种人和非洲黑人的特点。
佤族小伙
再者说,不管黄白人还是黑棕人,身体基本结构都是相同的,只是外表有些差异。不同肤色的人通婚,都能生育正常健康的宝宝。
佤族姑娘
所以,并不存在绝对的黄种人、白种人、黑种人、棕种人,人类的远祖本是相同的。只是经过了太长时间、太多的演化,逐渐形成了今天的模样。另外,不管哪个人种,大家对善恶、诚信和审美的评判,大体都是一样的,也就是人类的基本价值观是相同的。
所以,人类想实现大同,百族和睦,天下一家,是完全可能的。充满纷争和战火的人类,如果达到那种愿景,没有冲突,没有歧视,互助共赢,对全人类都是美好的。胸襟广阔、博爱无类的民族,能承担起人类实现大同的重任。看当今世界哪个民族,能重新实现人类远祖本为一家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