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爱是墨家学派最有代表性的理论之一,也是最重要的伦理学、*治学理论,兼爱是一种拒绝差等的普天之爱;泛爱是儒家最重要的“仁爱”中的应有之义,它属于差等性普爱;博爱则是基督教之核心教义,体现了神人之间的差等性普爱。
本文旨在通过对墨家“兼爱”、儒家“仁爱”与基督教“博爱”之考析,洞见爱的真谛——人性之爱。
1.墨家之“爱”
1.1爱人如爱己
1.11盗爱其室(家),不爱其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贼爱其身,不爱人,故贼人以利其身(《墨子兼爱上》)
盗贼只爱自己的家,不爱别人的家,所以盗窃别人的家以利自己的家;盗贼只爱自身,不爱别人,所以残害别人以利自己。
1.12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墨子兼爱上》)
假若天下人都能相亲相爱,就需要爱他人就象爱自己一样。
1.13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墨子兼爱中》)
看待别人的国家就象自己的国家,看待别人的家族就象自己的家族,看待别人之身就象自己之身。
1.14为彼者,由为己也(《墨子兼爱下》)
对待他人就像对待自己一样。
1.15辨:
盗贼只爱自身,不爱他人,意味着爱己是人之本性。
众人应该“看待别人之身就象自己之身”、“爱他人象爱自己一样”、“对待他人就像对待自己一样”。其中都隐喻着两层意义:爱人应如爱己;爱己是人之本性,乃所有“爱”之前提。
1.2爱人即爱己
1.21必吾先从事于爱利人之亲,然后人报我以爱利吾亲也”。《墨子.兼爱下》
我先爱别人的亲人,使其获得一定的利益好处,而后别人以爱回报我的亲人,使我的亲人也获得一定的利益好处。
1.22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墨子兼爱中》)
人如若要得到他人的关爱,必先关爱他人;如若想要他人善待自己,必先有利于他人。
1.23兼相爱、交相利。此圣王之法,天下之治道也,不可不务为也(《墨子兼爱中》)
普天下之人都相亲相爱、就可以交互得利,实现共赢。这是圣王的常法,天下的治道,不可不努力去做。
1.24辨:
为什么要爱人如己呢?因为你爱他人,他人才能爱你;你利于他人,他人则利于你。
由是爱人即爱己,利人则利己。
1.3普天兼爱
1.31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墨子兼爱中》)
天下的人都相爱,强大者就不会控制弱小者,人多者就不会强迫人少者,富足者就不会欺侮贫困者,尊贵者就不会傲视卑贱者,狡诈者就不会欺骗愚笨者。举凡天下的祸患、掠夺、埋怨、愤恨,可以不使它产生的,这就是爱的结果。
1.32故兼者,圣王之道也,王公大人之所以安也,万民衣食之所以足也(《墨子兼爱下》)
所以说兼爱是圣王的大道,王公大人因此得到安稳,万民衣食因此得到满足。
1.33辨:
不止爱他人,更需普天兼爱,我爱人人、人人爱我。
爱无差等,就会实现天下之平等与公平,可以达到孔子之大同世界。
1.4析:
墨家之爱属于世俗之爱,从爱自己到爱他人,再到普天兼爱。但并不区分亲疏远近,没有差等,符合未来社会理想的人际关系标准。
2.儒家“爱”
2.1爱人如爱己
2.11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己(《论语.雍也》)
要做仁爱之人,就是要先让自己站得住,然后才能帮助他人站得住;自己首先要把事做好,达到目的,才能帮助别人把事做好,达到目的。凡事先就近以拿自己作参照,然后推己及人,可以说就是实行仁爱的方法了。
2.1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颜渊第十二》)
自己不想要的任何东西,不要把它强加到别人身上。
2.13辨:立人、达人、施于人要先立己、达己、施于己,爱人应如爱己。
爱己是人之本性,是所有“爱”之前提。
2.2爱人先爱亲
2.21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
孝敬父母、敬爱兄长,便是仁爱的根本。
2.22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中庸》)
仁就是爱人,亲近或亲爱自己的至亲(父母)是最大的仁。
2.23故仁人之事亲也,如事天;事天如视亲,是故孝子成身(《礼记·哀公问》)
因此仁人侍奉父母,就如同遵从天道;遵从天道,就如同侍奉父母一样,这就是所说的孝子成就自身。
2.24辨:
爱人,首先要爱自己的父母,因为是他们为你提供了生存和成长的条件,其次爱亲近之人。
2.3泛爱众
2.23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礼记·礼运篇》)
人们不仅仅只敬奉自己的亲人,也不仅仅只慈爱自己的子女。
2.25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第一》)
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
2.26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论语·颜渊第十二》)
君子做事严肃认真,不随便,对人恭敬,合乎礼仪,四海之内都是朋友。
2.27辨:
“泛爱众”意指在爱自己、父母、亲人之后,还需要广泛的爱不亲近的人,泛爱也是普天之兼爱,只是爱的程度不同而已,亲疏程度越远爱的程度越低。
2.4析:
儒家之爱属于世俗之爱,由己外推:自己-父母-家庭-邻人-天下人,是一种由亲而疏,由近及远之爱,最后至“泛爱众”。体现了“爱有差等”,一种有程度区别的爱。
3.基督教之“爱”
3.1上帝即爱
3.11没有爱心的,就不认识神,因为神就是爱(约翰一书4:8)
3.12神爱我们的心,我们也知道、也信。神就是爱!住在爱里面的,就是住在神里面,神也住在他里面(约翰一书4:16)
3.13辨:
神即爱,上帝是爱的化身。
这是本体论意义的“爱”,亦即所谓博爱。
3.2上帝爱人
3.21神爱世人,甚至将他的独生子赐给他们,叫一切信他的,不至灭亡,反得永生(约翰福音3:16)
3.22不是我们爱神,乃是神爱我们,差他的儿子,为我们的罪作了挽回祭,这就是爱了(约翰一书4:10)
3.23我爱你们,正如父爱我一样,你们要常在我的爱里(约翰福音15:9)。
3.24辨:
上帝爱人,源于用儿子替人赎罪,上帝爱人是一种救赎。
上帝爱人是恩赐之爱、怜悯之爱,让人感到渺小。
3.3人爱上帝
3.31你应全心,全灵,全意,爱上你的天主。这是最大也是第一条诫命(马太福音22:37—38)
3.32我们爱,因为神先爱我们(约翰一书4:19)
3.33我们遵守神的诫命,这就是爱他了,并且他的诫命不是难守的(约翰一书5:3)
3.34辨
人爱上帝是诫命使然,因为神爱人在先。
人爱上帝必须是全心全意地、无私之爱,胜过爱自己,此乃尽己之爱。
人遵守诫命就是爱上帝。
爱上帝即对上帝虔诚。
由此可见宗教之爱属于思想强制之爱。
3.4人爱人
3.41第二条与此相似:你应当爱近人,如你自己。全部法律和先知,都系于这两条诫命(马太福音22:39—40)
3.42所以无论何事、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因为这就是律法和先知的道理(马太福音7:12)
3.43人为朋友舍命,人的爱心没有比这个大的(约翰福音15:13)
3.44人若说“我爱神”,却恨他的弟兄,就是说谎话的;不爱他所看见的弟兄,就不能爱没有看见的神(有古卷作“怎能爱没有看见的 神呢?”)。(约翰一书4:20)
3.45爱神的,也当爱弟兄,这是我们从神所受的命令(约翰一书4:21)
3.46只是我告诉你们:要爱你们的仇敌,为那逼迫你们的祷告(马太福音5:44)
3.47我这样吩咐你们,是要叫你们彼此相爱(约翰福音15:17)
3.48辨:
人与人要彼此相爱。
人爱人也是诫命使然,需要爱人如己。
人不但要爱弟兄、亲人,也要爱自己的仇人。
3.5析:
基督教之爱是一种宗教之爱,和世俗之爱不同的是,它要求首先爱上帝,而不是爱自己,并且对上帝之爱必须是无条件的、全心全意的、服从式的。爱自己和爱他人都是次要的,在一定条件下需要牺牲个人服从上帝。
它是一种不需要思想、不需要意志、不需要选择的无脑之爱,只要虔诚即可。
4.爱是什么
4.1爱即独爱:实现生命意义与价值
以“兼爱”和“仁爱”为代表的华夏之“爱”,都以“爱己”为前提,人人爱自己是爱的首要原则。这表明“爱”首先需要守己,让自己达成自己。
所谓“自我达成”意味着每个人要有独立意志、独立精神,此乃达己之人,我们称之为个体。没有独立精神、独立意志之人仅仅是个人,不是个体,因为他不是独立的意志体。
个体独立就是要达成自我生命之意义,所谓生命意义最主要的是智慧创造,达成智慧成果。意义生命和享乐无关。智慧成果的出现是意义生命的界标。
当着个体的智慧成果对他人有所影响、成为他人发展的滋料、促进他人实现生命意义的时候,意义生命就转化为价值生命,个体实现了生命价值。生命价值的达成是个体独立的标志。
4.2爱即普爱:供其必需、促其独立、达其意义、成其价值
“兼爱”与“泛爱”都是普天之爱,即普爱。自我独爱(独立之爱,即爱己)是普爱之前提,没有独爱就没有他爱,也就没有普爱,而独爱首先要求个体意志之独立。
普爱,需要为他人生存提供必需的物质条件,没有生存就没有成长;
普爱,需要为他人之成长提供必需的环境和条件,没有成长就没有独立;
普爱,不是管制、不是使其听话,而是促使子女或者他人意志独立、成其自己。没有独立就没有生命之意义。
普爱,需要为他人独立成长提供滋养和条件,最终促使他人生命达成意义。凡是能够创造有意义的智慧成果或精神成果的生命体都是意义个体,意义生命与享乐无关,它反对贪图生活之享乐。
普爱,需要为他人从意义生命提升为价值生命提供滋养和帮助。
爱不是同情、不是怜悯、不是施舍;爱反对管制、反对强迫;爱反对侵扰、反对迫害。
4.3爱即博爱:人性之爱
普爱,不止于爱他人,还要爱人类。所谓爱人类就是为人类的发展进化提供自己的智慧成果。
普爱,不止于爱人类,还要爱自然。所谓爱自然,不仅仅是善待自然,更重要的是把自然作为最主要的资源予以研究,追寻自然之本。
普爱,不止于爱自然,最主要的是爱智慧。智慧是人性之本,没有智慧休谈人性,爱智慧就是人性之爱。
博爱,不止于爱智慧,博爱就是智慧本身,智慧即上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