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大脚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成名作,它围绕着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展开,向我们讲述了一个痴情女子秘而不宣的卑微爱情。
茨威格被誉为世界上最了解女人的男人,在他笔下的这个女人,是一个生活圈子狭小,没有恋爱经历,也不懂感情的可怜女人,她是一个在爱情中因自以为了解,隐藏了自己的欲望,又因为绝望,坦露心扉的悲惨人物。
女人了解这个寡情男人的博爱,注定不为一颗树放弃整片森林,她收敛自己热情奔放的爱欲,用卑微的放纵希望换来男人的哪怕一次回望。女人又因痛失爱子,心生绝望,释放自己最后的怨念,在给R先生的信中,她几次三番说不怨其实是对这个寡情的男人最严厉的控诉。
但她的来信,并没有让男人带有哪怕一丝的愧疚,因为此时,这个男人把爱当成了习惯,变成了一个寡情的男人,而寡情的男人是天生的偏执狂,他以自我为中心,带着“宁可我负天下人,不能天下人负我”的自负。
今天,我想从男人的视角,以爱情中的习惯这个角度解读这本经典小说。
一、一个寡情的男人,他的爱情习惯里带着自负的偏执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里这个痴情的女人从十三岁遇到风流倜傥的作家R先生开始,历经十六年,在阴暗,隐晦的爱欲里沉浮,但不羁的作家R先生虽然与女人有过二度欢愉,但这个寡情的男人由始至终都没有想过这个痴情了一生的女子。
在R先生的眼里,和他有过交集的女人都是人生的过客,他带着习惯,遵循内心,只看到了远外的诱惑,却从没有过停留,更不会发现路途中曾有过的亮丽风景。他是寡情的,茨威格用对比的形式,描写了他身边的老仆人,老仆人能一眼就认出女人在困苦岁月下的痕迹伪装,而男人即使与女人有亲密接触,依然迎面不识君,这是多么大的讽刺!
男人从二十五岁开始,一直居住在痴情女人小时候的蜗居对面,从前文可以看出,直到他四十一岁生日这天,接到女人的来信为终,他一直住在这里,我不知道作者想要表达什么意思,是这个男人没有能力换个大房子吗?还是有其他的原因?
这样的情节安排让我想到,可能作者是想用这种方式让人们明白,寡情的男人,他的爱情习惯里有自负的偏执。
作家十六年未曾搬家,为女人后来重新回来找到机会,作家R先生并不拒绝这种机会。这个寡情的男人带着偏执,他游走于众多女人之中,自负地认为爱情只注重欢愉的过程,忽视可能产生的后果。
而对于生日,他既不觉得高兴,也不觉得难受,是基于他习惯了这种方式,习惯了在这个地方的环境以及生活。他对处理复杂的情感关系游刃有余,每次,他要摆脱一个女人的时候,他习惯用出差做为借口,用时间做冷冻剂,先冷却彼此的热情,但同时,在结束之前,又会对女人带着热烈的爱欲,让女人对他生不起恨来,所以,他不需要通过搬家来回避感情,回避纠缠。
这是他对女人的习惯,也是他自负的结果,由此至终,他都没有受到任何苛责,直到这封由陌生女人的来信,才给他带来一个女人的控诉。
偏偏这是一个已经为爱而亡的陌生女人,他虽有感慨,但生活依然继续,并不因为女人而改变自己,因为他至此至终都没有记起过她。所以,最后我们看到了只是一个令读者感动的痴情女人的故事,男人依旧是那个寡情的自负的男人。
二、习惯被认为是理所应当,却不知爱情中的习惯需要共同付出
习惯指的是积久养成的生活方式,且不易改变的行为。我们经常为习惯评判为好的习惯,和坏的习惯。但往往在爱情中,习惯又被定义为理所应当的行为。
对于爱情,习惯却是中立的,没有好坏之分。这些习惯是以人为本,分为发送方与接收方。
恋爱时,一个男人为了得到一个女人的认同,他很关心女人,随传随到,甚至很殷勤,对女人的话也言听计从。这时男人的行为会让女人产生习惯,女人认为男人对自己好是理所应当的。有一天,男人偶然改变了这些习惯,作为接收方的女人会不会认为男人的心意已经产生了变化?这时女人可有想过,为何男人就要理所当然地对自己示好?
结婚后,女人负责相夫教子,男人负责赚钱养家。女人关心男人,出入厅堂,下得厨房。为男人的生活起居,事无巨细。在这里,女人是发送方,而男人是接收方。男人也认为女人这样对自己是理所应当。习惯成自然,如果有一天,女人改变了这种习惯,男人会不会认为女人已不再爱他?这时男人是否想过,为何女人就要理所当然地对自己付出?
不管男人或女人,爱情本来就是需要相互的付出,从没有所谓的理所当然,人们只是面对习惯突如其来的改变不适应,才产生的不切实际的想法。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很多女人说,男人在结婚前与结婚后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样子。因为女人无法接受本应是理所当然的事实被改变。
在《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里,R先生对于女人的情感付出,只求一时的欢愉,他习惯于恣意花丛,习惯于追求不同猎艳的对象。
但他的行为也被女人理解为习惯,是R先生理所当然的想法,她悲哀地发现,自己不可救药地爱上了这个寡情的男人,她不敢向他表白,即使怀上他的孩子,也不想让他的生活发生改变,卑微的爱着,艰难地活着。
前面我说过,这个女人不谙感情的,生活圈子狭小。在她的感情中,她没有可以倾诉的对像,她只以自己的理解来定义爱情,却不知,正是她狭隘的认知造就了自己凄惨的一生。
如果她能明白爱情并不只有单方面的付出,或许就不会过得这么悲惨了。
三、习惯应当为美好的爱情服务,通过习惯看爱情的本质
完美爱情的本质是利他的,在两个人相处中,任何一种行为都包括在为了彼此的习惯之中,这些习惯为爱情服务,但也因为它的利他性与一个人天性里的自私相悖,让人看不清爱情的本质。
R先生在习惯的支配中看待感情,每个生日他都收到自己喜欢的白玫瑰,但他从来没有怀疑,因为他已经习惯了这种存在,收到陌生女人的来信时,他的花瓶再也没有了白玫瑰,因为这个痴情的女人已死,没有人再给他送白玫瑰。他的自私让他看不清爱情的美好,也因他的习惯错过很多美好。他的自私,让他注定是孤独的,风流半生,没有爱的归宿,回想过后,本就是一个悲剧。现在更是从陌生女人的来信中,发现自己曾有过后代,作者也在用这种方式来惩罚R先生,即使他从没记起过陌生女人,但在这个世上曾有过他的血脉至亲,他又是可悲的。
张爱玲的小说《红玫瑰与白玫瑰》中,有一段让人印象深刻的话,这句话是这样写的:
也许每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成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饭黏子,红的确是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
张爱玲出生于富庶之家,她感情上的动荡让他对男人深有体会。《红玫瑰与白玫瑰》也正是那时的作品,她道出了男人的矛盾心理。
红玫瑰再好,日子久了,红玫瑰没有曾经红了,变成一抹蚊子血,白玫瑰依旧如月光。白玫瑰再好,时间长了,白的也不再白,如同一粒饭黏子,注定不起眼,红的却红得令人惊艳。
所以,男人都是矛盾的,得不到的永远是最好,拥有的却不知道珍惜。
当爱变成了习惯,爱情注定是一场悲剧。习以为常并不意味着就是正确的。北大包丽事件就是一个现实的例子,高智商的北大女子包丽一开始还能坚持自己的爱情观,但最终被潜移默化的洗脑,被习惯操纵,最后香消玉殒,演化成了悲剧,令人叹息。
如同爱情中的男女,如果没有利他的思想,久而久之,把对方的行为解读为习以为常,以至觉得理所当然,有违爱情的本质。很不幸的是,小说中的R先生正是处于这种状态里,所以任何一个爱上他的女人都是不幸的。
四、结语
寡情的男人在爱情中令人唾弃,但现实中不乏这样的人,他们偏执,自负,理所当然地认定这就是爱情本来的样子,把爱当成了习惯。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里,茨威格通过一个悲苦女人的一生向我们展现了爱情中的痴情,也展现了一个男人的寡情,让我们了解了一个爱而不得,最后以悲剧收场的故事。
在这个故事中,更是让我们透过习惯了解爱情的本质,美好的爱情应当相互尊重,相互理解,一旦把爱情当作习惯,再深厚的感情也将被磨灭,不管男人或女人都应以此为鉴,方不负爱情的真谛。
我是大脚爱文学,喜欢我的文字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