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都,别名“鬼城”,位于长江上游地区,是三峡库区的腹心,它“西连岷岭千秋雪,东接巫山十二峰”,自然风景秀丽。丰都远在东周时代就曾是巴国的别都,是巴国政治、军事、经济活动的中心地,东汉和帝永元二年(公元90年)即单独置县,东汉建安三年(公元年)即设立“平都天师治”,成为巴蜀早期道教在川东的一个传习中心。那么,这样一座历史悠久、风景秀丽的古城怎么就成为“鬼城”了呢?
1、与王方平、阴长生在平都山上修道有关系
古代丰都县城东北隅有一座小山,原名平都山,后因苏轼有“平都天下古名山”诗句改称名山。据刘向的《列仙传》记载,西汉有个叫王方平的,后来隐居在平都山,修炼成仙,随五彩云而升天。西晋葛弘《神仙传》记载,东汉有个阴长生,是和帝妃子的曾祖父,自幼不求仕进,专修道术,到平都山修炼成仙。上述的王姓、阴姓,合称王、阴”,时间长了,渐渐误传为“阴王”,进而附会成“阴间之王”。阴王居住地方,自然便是“阴曹地府”、“鬼国京都”了。
2、和道教有关系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是具有浓厚巫风色彩的宗教,它是中国社会发展到东汉晚期的历史产物。东汉后期,张陵在蜀中鹤鸣山(今四川大邑县境内)创立道教,因受道者会奉上五斗米,称五斗米道,又称天师道。五斗米道,因用巴蜀氏羌部落的巫术作为法术,故又被人称为“鬼道”。北魏郦道元《水经注》称:“平都有天师治”。“治”即道教早期传教点区,是道观的前身。此天师治是道教的第三代天师张鲁,建于东汉建安三年(公元年),该教派称“鬼道”,教徒称“鬼卒”。这些记载说明,丰都早在道教创立之始,即与“鬼道”结下不解之缘,从那时起,神异怪诞的传闻已经出现了。
3、和佛教有关系
佛教从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经中亚僧人传到中国,南北朝时代依附道教传入丰都,经历代惨淡经营,修寺建庙,结合中国的神仙术和儒家的正统伦理观念,将佛教教义中国化、民间化。而佛教教义重道德伦理规范,倡导平等博爱,禁戒残暴,有成熟的轮回地狱观念,这样的主张和说教,自然地和“鬼城”传说联系起来。当道教、佛教流行后,民间有关阴曹地府的信仰,便被吸收到道教、佛教的观念中去,从而更加理论化、系统化,使天堂、人间、地狱三位一体的体系逐渐完善,最终形成了丰都“鬼城”的说法。
4、和明清小说的大肆渲染有关系
鲁迅说:“奇闻异说,生于民间,辗转繁变,以成故事”。古代时期的丰都有许多神仙鬼怪的传说和记载,引起历代文人的浓厚兴趣和青睐,他们以此为据,把丰都作为鬼都来描绘,使“鬼城”名扬天下。比如,明代吴承恩的《西游记》,是小说中写丰都最早的著作,第十回《二将军宫门镇鬼,唐太宗地府还魂》,写唐太宗游地府,崔判官保驾,其中无不引出丰都之事,壮大“鬼城”之说。
丰都鬼城之说造就了当今丰都的特色文化——鬼城文化,鬼城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结合体,其中优劣并存,长短互有,精华与糟粕杂陈;它储存了民间的传统美德、社会心理和感情向往,同时也积淀了因果报应、生死轮回,三纲五常等愚昧、落后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