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个月之前钟南山、李兰娟院士参加的新冠疫情防控国际经验分享会的视频又火了起来。在这次会议中,钟南山院士全程用流利的英语讲解,全程听下来确实让人印象深刻。而李兰娟院士全程使用的中文,这一做法却引发了网友的一致好评。在国际疫情进入全面爆发期的时候,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专家迫切的期待中国的防控经验能传授给他们。而李兰娟院士的做法让很多人感到扬眉吐气,很多网友都表示:“让他们自己去配翻译,好好学习一下中文这门博大精深的语言”。当然,像这种国际性的医学会议各国必然都会配翻译。但为何仅仅是会议中使用英语还是中文这样的小事就能引发如此大的讨论,其背后还是各国之间“话语权”的竞争。
谁掌握新冠疫情的“关键技术”,谁就有话语权!
当然,也不能说钟院士使用英语就是错误的,毕竟英语作为世界通用语言已经很长一段时间,使用英语各国专家更方便沟通。往大了说,医学是无国界的,各国的医生都是将“救死扶伤”作为己任。面对这种世界范围内流传的疫情,专家们做沟通、交流没问题,我们也可以大度地将这些前期防控经验分享给他们,这也是博爱的一种体现。但在我们掌握了疫情的“关键技术”的时候,也正是扬我国威的时候。在这个时候,我更赞同李兰娟院士的做法。我们需要的是表明一种态度,表明我们掌握了话语权。在这个时候,使用中文一点问题都没有。我希望有一天能看到国际通用语言改为汉语,以中文写的论文成为主流,那才是国家强大的真正标志。
英语是不是被过度高估了?花费10年学习却不用有意义吗?
在国内,很多家长对于英语都非常重视,甚至从幼儿园就开始要求孩子学英语,为的就是能够在高考中取得一个好成绩。但是各位想过没有,等你真正工作之后,又有多少人在真正使用英语呢?除了大学里做科研的专家和做国际贸易的一些人,其余人对于英语并不是刚需。甚至有人说,正是因为英语才拉大了学生之间的差距,加剧了高考的不公平。国内的“愤青教授”郑强在10年前就指出了这种现象:我们的孩子辛辛苦苦学习英语十几年,最后仅仅为了一个考试,真的有必要费这么大劲去学吗?隔壁的日本人的英语也说得不好,但人家也没有耗费这么长的时间,多数人只要能沟通就可以,并不是全民普及。这种方式也值得我们去反思,我们是不是在英语上花费了太多的精力而忽视了自己的母语了呢?
如何去改变这种现象?降低高考英语比重势在必行!
既然大家有意识到了英语被过度高估了,如何去改变呢?问题的核心还在于高考,高考就是一个指挥棒。因为我们现在的高考制度中,英语和语文、数学所占的比重都一样,都是分。想让各位家长清醒,小编认为首先要改变的就是在高考中降低英语的比重,转而提升物理、历史等科目的分数。正是因为家长都在逼着孩子学英语,而导致学生基础学科能力偏弱,后续的影响就是国内基础学科研究水平一直停滞不前。
在30年前,国内还有很多知名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如今国内的基础学科水平和国际上差距也越来越大。也正是看到了这种情况,教育部于今年推出了“强基计划”,将越来越多的好苗子投身于基础学科研究,其实也是为了抢占这些学科的“话语权”。
不可否认的是,英语作为一门世界通用语言,有其存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当前,很多文献都是用英文来记载的,短时间内我们不可能取消英语。但人人学英语的方式并不可取,语言的学习也是一种文化的输出。这也是为何我对李兰娟院士在国际重要会议上使用中文点赞,只要我们掌握了这些核心的知识,不怕他们不去学中国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