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博爱县清化镇街道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推动街道扶贫产业项目平稳健康发展,带动贫困户持续稳定脱贫。其辖区太子庄村和南朱营村是省级贫困村,目前已摘掉“贫困村”的帽子,年底将实现全面脱贫。
7月22日,记者来到清化镇街道,实地走访太子庄村、南朱营村,感受这里的新变化、新气象、新风貌。
太子庄村位于博爱县清化镇街道南部,全村户人,亩耕地。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共户人。目前已脱贫户人,未脱贫7户20人。过去的太子庄村一穷二白,村集体经济收入常年不足5万元,资金缺乏、资产有限,债务化解难,造血功能差,村集体经济发展严重缺乏内生动力。
清化镇街道党工委、办事处下定决心要改变太子庄的落后面貌,立足“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发展战略,打响了一场增收致福“造血”攻坚战。通过建设大拱棚农业产业园、流转土地、培植特色高效产业,走出了一条极具休闲观光特色、高效农业的产业发展之路,增强村集体经济发展活力,促进家民增收、农业增效。
今年68多岁的吴桂花是村里的贫困户,靠种地为生,日子过的紧紧巴巴。自村里建起了大拱棚农业产业园,她就在家门口轻轻松松做起了“上班族”,每个月有元收入,再也不用为生活发愁了。
正在产业园区和同事一起采摘黄瓜、打理秧苗的吴桂花高兴的告诉记者:“我怎么也想不到能在家门口就业,家庭工作实现两不误,既学到了技术,又有了收入,这日子是过得是芝麻开花节节高,越来越有盼头。”
据太子庄村支部书记焦大才介绍,在农业产业园区筹建阶段,群众对土地流转有顾虑,积极性不高。党员吴振元、吴明元、吴艳霞率先签订土地流转协议,打消了群众的疑虑,使一期78亩土地顺利流转,大拱棚按期建成投用。截至目前,共流转土地余亩,建设各类大棚57座,用于种植草莓、晚秋黄梨、丝瓜、以及返季节蔬菜。
为掌握更多精准栽种技术,太子庄村与河南农大等高校建立联系,邀请农业专家、技术顾问前来指导培训,学习果蔬种植技术、经营管理,通过学习实践,有效解决了本季大棚西瓜种植过程中遇到的喷药、浇水问题,大大提高了单棚效益。
“这西红柿一个棚算下来能卖到多元,豆角一棚多元,茄子一棚多元,西葫芦一棚多元,西瓜一棚多元,能增加村集体收入近10万元。”焦书记如数家珍的算起了经济帐,“下一步,我们村将持续扩大农业产业园区建规模,规范园区的种植经营管理,同时,加大土地流转力度,计划到年流转土地亩,拉动村集体经济收入的大增收,为村民提供更多就业岗位,让他们在家门口实现就业,过上幸福的好日子。”
有了源头引来活水的太子庄村在产业发展之路上阔步向前,同样是省级贫困村的南朱营村不甘示弱,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之路上卯足劲往前奔。
午后,我们见到了在集农事体验、观光采摘、农业休闲功能的微田园综合体——水果种植农耕采摘园忙碌的南朱营村第一书记、河南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党委副书记杨波。
“产业扶贫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谈到如何以最快的速度实现脱贫攻坚,杨波深有感触地说,“我们村始终把产业扶贫作为决战脱贫攻坚战的‘抓手’和‘利器’,凝心聚力抓产业、聚力量,提升扶贫水平。”
把果蔬种植和农旅休闲采摘作为产业发展方向是南朱营村扶贫的利器之一。截止目前,累计投资余万元,完成了四个产业园区建设,即涵盖14座半地下式温棚、10座高标准日光棚、种植反季节蔬菜的百亩蔬菜种植园;广植樱桃、苹果、蜜桃0余株的亩生态林果观光采摘园;种植各种季节蔬菜、吸引游客体验农耕文化的30亩丽达农耕文化体验园;包括蔬菜烘干设备和占地多平米的恒温库,进行农产品初加工、延长冷藏保鲜时间的产品加工园,进一步筑牢了农产品种植、加工的“产业链条”。
找准精准扶贫着力点,科学制定帮扶计划是南朱营村扶贫利器之二。对因病致贫的,把他们全部纳入新农合保险,实施“两定制一兜底”健康扶贫政策,办理元医疗兜底险,大病报销比例超过90%,并发放慈善救助金元;对缺技术致贫的,通过开办“雨露计划”种植技术培训班、驾驶员培训班,使户人实现转移就业,户均就业率达%;对因残致贫的,积极联系县残联为其办理残疾证,并将特别贫困地再纳入农村最低保障范围;对因教致贫的,积极落实教育扶贫政策,为84人发放教育资助元。
今年37岁的马祥峰是南朱营村的贫困户,因病致贫。上有瘫痪在床的老父亲需要照顾,下有嗷嗷待哺的一对儿女需要抚养。马祥峰只好回到家中靠薄田为生,妻子只身外出打工。了解这一实际情况后,村支两委班子经商讨,安排在大队部帮忙,每月有元的补助,极大的改善了生活条件。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全面收官之年,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起步期,我们南朱营村要最大限度的消除疫情对脱贫攻坚工作的影响,坚决如期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到年底使全村贫困群众全部实现脱贫。同时,将进一步提升脱贫攻坚‘造血’功能,大力推进强基固本、产业提质、生态宜居、乡风文明‘四大工程’建设,让村民们过上更加幸福美满的新生活。”杨波说。
太子庄村、南朱营村只是清化镇街道因地制宜,因人施策发展地方特色产业,变输血为造血式精准扶贫的一个缩影。据了解,近年来,清化镇街道立足自身地域区位优势、土地资源优势、传统种植优势和农业基础设施完善优势,积极整合河南理工大学市场优势、合作社技术优势,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种植结构,形成以“学校+合作社+村委+贫困户”的种植模式,拓展农业休闲观光采摘的产业发展思路,带动全镇果蔬特色种植,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年,清化镇街道计划实施17个扶贫项目,目前已开展万冷库项目、万厂房建设、40万葡萄基地建设等项目6个,助力打赢脱贫攻坚。“下一步,我们街道要充分发挥农业资源丰富的优势,将产业扶贫与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结合起来,着力选准特色产业,延伸产业链条,做活做响农业品牌,实施产业覆盖和产业叠加,助推乡村振兴,夯实脱贫攻坚基础。”该街道相关负责人说。
记者杨红波
编辑武丽萍
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