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本章讲的是先内圣,后外王,重点在有了内圣的基础,才能学的“文”是什么“秘笈”?
在座各位应该都听过《弟子规》。这本书是清朝一个秀才编的,这几年莫名其妙成为所谓的童蒙经典。但实际上这本书如果没有好的老师讲解,容易把人教傻。《弟子规》开篇是:“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就是从《论语》这一章出来的。
01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
什么是“孝”?什么是“弟”?
请看补充材料第四页《论语?子路》:“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就是对同一个宗族、有血缘关系的人好称“孝”;这以外的,如朋友、邻里,叫“弟”道。“孝”和“弟”是这样区分的。
《论语?子罕》:“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对宗族家门以内的人就是“孝”道,对宗族家门以外的人就是“弟”道。这就是“入则孝,出则弟”。《论语》全书第二章:“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所以由孝悌为首。
02
谨而信
我们常说谨言慎行。谨而信,谨言才能有信。“而”,能。这句话比较好理解,要是一个人夸夸其谈,张嘴就跑火车,肯定是信口开河,就不容易有信用。《论语?为政》:“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可见信之于人的重要性。
《论语》第三章“巧言令色,鲜矣仁”正是“谨而信”的反例。“谨而信”也是为人处世的重要原则,《易经?乾卦》:“龙德而正中者也。庸言之信,庸行之谨,闲邪存其诚,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正好是第二爻的“见龙在田”。
03
泛爱众
泛爱众”简单来说就是博爱。“众”,众生。不管他是否跟你有血缘关系,是否认识,都要存有爱护之心;至于是否有这能力,则是学“文”阶段的功课。
圣王如尧舜于“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仍有未尽之功,所以笃行“泛爱众”是一辈子的事业。
04
而亲仁
“仁”,仁者。为什么要去亲近一个仁者呢?为了要向他学习。前面“孝”、“弟”、”谨信”、“泛爱众”,都是我们独自就能做到的。这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还要进一步向先觉者学习,所以要“而亲仁”。向有道之士耳濡目染地学习是进步最快的方式。
《论语?学而》:“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能够做到这些,可谓“好学也矣”,能做到这样才称得上是一个好学的人。“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是“谨而信”。“就有道而正焉”,就,主动地靠近。就有道之士,然后“正”。那“正”什么?
(学生:诚意正心)诚意正心是其一,还有呢?孔子“就有道而正焉”一句话就讲过去了,但我们得要知道“正”什么才有用。
(学生:正思想)正思想也是其一,还有呢?
(学生:端正态度)这也是一个。这些都是从大家的生活经验来的。回到“依经解经”,你们刚刚所说的,经典依据在哪里?定位了经典依据,才能绘出圣人的思想地图。
我们再回到这一章,“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能够做到“孝”和“弟”;谨言慎行,能够得到别人的信任,大家都知道“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泛爱众”,有博爱的心胸;又能够向有道的人学习。
我想问大家:你们觉得做到这几步容易还是不容易?
(学生:不容易)“孝”,你们孝顺父母吗?也不光是父母,还有孝顺长辈,“孝顺”是有内涵的。
“弟”,在和同事、朋友交往,能做到让他们觉得跟我们相处起来很舒服吗?
“谨而信”,你说的每一句话都是发自真心吗?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吗?
“而亲仁”,你能够下定决心、义无反顾地跟一个老师学习吗?要有所得,必先有所失。天下没有白捡的事。
05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有了这些品德,“行有余力”才能够去学“文”。
那么,“文”是什么?不只是文章、文采,也不是教人写得一手好字。我孔门四科十哲: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本章的学“文“就是四科中的”文学“。
《论语?述而》:“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文”是孔子教学的四项核心内容之首。我们第一次介绍毓老师的时候,大家看到一副对联:“以夏学奥质寻拯世真文”。“文”,经纬天地谓之文。换言之,就是一套内圣外王,治国平天下的大学问。
(学生:有人把“文”解释成文化,但感觉没有这个解释深厚。)没错,我们应该把“文化”的“文”字理解得更深刻。“文化”这个词从《易经?贲卦》出来:“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就是要以文化天下。
什么是“人文”?最简单来说,就是我们现在人所创造的一切都是“人文”,但这些东西只是表象而已,我们要抓住的是创造这些东西背后的精神动力、思想脉络。所以为什么我们前面要先做到了“孝弟”、“谨信”、“泛爱众”、“亲仁”之后,还“行有余力”了才能够去学“文”,因为“文”广大精深,令人不可不敬畏。只有先学成内圣,才有资格学成外王,不然只能学到皮毛。
这一章是《论语》的第六章。上一章“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讲的不仅是治国,也适用于管理一个组织。“治国”意在外王;本章紧接着“治国”,引出了“内圣”。
如何内圣,怎么外王,请看下一章分晓。
推荐阅读:依经解《论语》06
孔子的“治国经”:道千乘之国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