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最早的经像一体石刻
博爱县青天河北魏摩崖石刻法华观音经像考辨(之一)
作者:麻天祥图片:何世国
[提要]博爱县青天河北魏摩崖石刻法华经像,是中国汉地最早的经、像一体的石刻,也是最早的《法华经》经文石刻,并且是至今仅见的、无定相的线刻观音,对研究中国佛教早期刻经、观音信仰以及北魏风俗民情,均具有重大意义。它的历史价值在此,学术价值亦在于此。
01
石刻经像
北魏永平元年(公元年)十一月,一支四千人的队伍聚集在太行山南麓丹河河畔,沿河西岸,凿山劈石,通治丹道,历时九旬,把山谷中的羊肠坂变为通途,贯通太行,连接晋、怀,北通上党,南经孟津渡口入伊洛平原,直下古都洛阳。竣工期间,在河的东岸,距地面近百米的悬崖峭壁上,镌刻了中国最早的《法华经》文与观音肖像。之后不久,经像湮没深山断崖之间,至20世纪80年代,被偶然发现,距当时已经余年了。本世纪初,博爱县委宣传部曾组织报道,但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尤其是学术界的重视。
博爱县位于河南省西北部,属怀州,或怀庆府,地接太行,毗邻山西晋城。丹河劈山为谷,向南注入黄河。20世纪中叶,于谷口截流,建成青天河水库。山水自然天成,若高峡平湖,有“北方三峡”之美誉。自水库上溯两公里,东岸有钟形山峰踞坐,曰二空山。峰上有峰,形如人首,山民称之为大佛,或菩萨岭。石刻为一平整的石面,占据钟形山峰中心部位,壁立其间,距地面直上80米;高厘米,宽厘米,经像刻于其间。整个山体,为坚硬的花岗岩,虽历经千五百年,因在深山,陡峭险峻,人迹罕至,而且位置绝佳,亦少受风雨剥蚀,故字迹丝毫无损,完整清晰,为我们提供了北魏时期珍贵的佛教经像史料。
位置如图示:
石刻由四部分组成:(1)《法华经》经文;(2)启,即题记,或者说明;(3)线刻观音图像;(4)颂语及参与者名录。如图(青天河复制品):
经文如次:
妙法莲华经普门品第廿四
尔时,无尽意菩萨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作是言:“世尊,观世音菩萨以何因缘名观世音?”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
确切地说,这段经文应当是鸠摩罗什所译之《法华经·普门品第二十五》的卷首部分,计88字,竖排,分五行,标题“妙法莲华经普门品第二十四”独占一行。这里讲述的是,佛祖回答无尽意菩萨问,告知,观世音大慈大悲、救苦救难,所谓“观其音声,皆得解脱”。
该经译于后秦弘始八年,即公元年,经文刻于永平元年末,至翌年二月,即公元年,距译经年。据现有的资料考察,可以说是最早的《法华经》文石刻。可见,在北魏早期,观音信仰已经在北方民间流传甚广。石刻文字遒劲,敦厚温润,刀法精纯,凝重灵动,字体近行楷,略具隶书意,明显是魏碑的风格。
(下图是原拓)
第二部分是启,即题记或说明,计字:
佛弟子清信士建等,庸软忝处朝末,猥蒙所遣,通治丹道卅二难,从南至北,造作垂讫,会遇此难,其侧有自然石堪可造灵容,遂发微心,刊造观世音像一区,并注观世音经序首一启。欲令路人憩息之暇,因生礼诵,敬拜赞读,靡不感悟。经云:“福不唐捐”,可谓妙旨之明验。后愿斯道坚固,永无亏损,使行士驰途坦然无碍,所愿如是。其道以大魏永平元年冬十有一月建,功至二年春二月成讫。凡用夫四千,其日九旬。
佛弟子清信士,即居士,主建人苏建自谓。与《金石萃编》所记造像人自称相同。此段启文,首先说明刻石的背景、目的、内容。其发心,是造观音像及经文等,以令路人憩息之暇,因生礼诵,敬拜赞读,由是感悟。既让观音信仰坚固而无亏损,亦使行士驰途坦然无碍。所谓“福不唐捐,妙旨明验”,如是而已。最后注明建造时间——起自永平元年冬十一月,至翌年,永平二年春二月成,以及花费的人力和时间——用夫凡四千,历时尽三月。主建者苏建①,官阶从六品,号厉威将军②、覆津③太守。名不见诸史册,无考④。
第三部分为线刻观音像。
画像上方附以平顶华盖帐幔,帐幔以山花蕉叶为幔饰,四条幡带下垂至舟状背光。
观音像以花蔓为冠,似忍冬。花冠两侧有缯带呈S形曲折向下。面相清癯,面颊修长,微向右侧;方颐凤目,鼻挺嘴圆,颧骨略突出;下巴微翘,呈W形;唇上无须⑤,鼻唇沟鲜明;耳轮大,耳垂长,总体感觉棱角分明。颈细长瘦削,佩桃形项饰,双肩配圆形饰物。宽大的帔帛绕肩至腹前,穿璧环下垂至膝际后上扬;左侧穿左肘形成环形后回绕沿体侧下垂,另一侧绕右臂向外伸展,飘飘然若衣带当风。左手拈忍冬花一束,屈肘胸前,食指微伸,中指、无名指屈曲并拢;右手倒执莲台,弯曲中指,无名指下垂。双腕各佩手镯两只,下着及地长裙,跣足立于覆莲座之上,脚趾向外,呈外八字形。身后有圆形头光和舟形背光,无纹饰,无化佛。线条清朗,柔美舒卷,刚柔并济,尤显得画像俊逸飘洒,风神秀骨,显然得北朝画像之神韵。
第四部分,除颂语外,名录上下分三排:
南无观世音菩萨消伏一切毒害,行人见者亦发菩提心。
此乃颂语,占据第一行。
厉威将军、覆津太守、监治道都将、员外将军、都副将、武功蘓建。
在左上占据三行。其左是:
大魏永平二年春二月造。
其下分两排居于左下方,11行:
长史赵郡李雍、司马勃海高成、主薄兼长史间茂、长史汝南周祐、司马新平冯珎、主薄带军主广平司空湛、当此难军主赵郡刘运、军主颖川郡郭龙远、匠潘惠孙造;军副韩道遵、幢主张俱罗、兼主薄令史索猛、主薄领令史姜达、军副令史贾显、军副令史王方兴、军副令史李檦、军副令史郭达、军主令史田显。
此则文字无需解释,其中再次记录厉威将军苏建大魏永平二年春二月造,并将工匠潘惠孙名字载诸石刻。其他人员均冠以职衔,如,长史、司马、主薄、军主、军副、幢主、主薄令史、军副令史、军主令史等,均为军队中将军的幕僚和下属,长史下为司马,一队之长官即军主,人员之多,官衔之全,说明包括法华观音信仰在内的整个佛教信仰,在军队内部的广泛影响;说明苏建及其所属的四千人的队伍一身二任,其贡献不只在丹道之修筑,更在于佛教文化之传扬。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麻天祥,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驻院研究员,珞珈杰出学者,哲学学院教授。本文刊登于年1月27日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转载请注明出处或联系后台添加白名单,本平台公众
本文文字图片为鄈城漫笔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