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多培训,为一场盛会。
默默付出,因一份信仰。
最纯真的笑容,最动听的声音。
用一颗炽热的心,做一个志愿者。
她是在人间忙碌的天使。
”陈瑜敏
福州大学红十字会学生分会副会长、福州大学级红十字会学生分会项目发展部部长、生命健康安全体验教室讲解负责人。
4月22日首次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在福州拉开序幕,在五百多名志愿者中间,有一个平凡又特殊的人,她就是陈瑜敏。
练兵秣马,付出之后才能璀璨
峰会的第一个清晨,在公交站旁提前对接好司机,了解好人数、时间后,她等待第一批客人的到来,以最热情地状态迎接参展商。由于很多参展商并非本地人,对福州的一切都甚有兴趣,她便在十多分钟的路程中详细地给参展商详细介绍着福州的风土人情、市容市貌等等。
送达会展中心后,稍作休息,她又拨通了下一班司机的电话,准备着迎接下一批参展商。等到六班点对点接送车接送完毕,以及会展结束后将参展商再集体带回接送站点,天色已晚。负责其他岗位的志愿者们常常都吃饭或是已经准备回程了,而她的工作才刚刚结束。
4月20号,临近数字中国开幕,她坐了半小时多的车程来到福州海峡展中心,为数字中国做最后的准备——学习易福州app的操作,以便帮助即将来到数字中国的客人更好运用app。同时到她所提供志愿的指定地点排练演习,明确所要求的任务,再次熟悉志愿岗位。忙忙碌碌,清晨出门,日轮当午,她才回到学校。而再早些日子,集中在校培训,五点三十下课铃响,随着拥挤的人潮匆匆赶往食堂吃完饭,稍作休息,就到素拓开始又一次的志愿培训。奔波于教室、食堂、培训地之间,同时又身兼福大红会副会长、17级给排水新生班导的她,可以说是忙得不行了。落下的课程只能以后抽时间再补足,落下的休息也只能等日后再犒劳自己。忙碌而充实,疲惫却快乐,大概可以概括她最近的生活。
相比起因一时冲动、一阵热血而报名的其他志愿者来说,瑜敏反而更多是奔着辛苦的训练而去的,她的初衷显得冷静而独特。“数字中国是全国首届活动,是我们省非常大型的活动,它会有集体的培训,可以获得专业、正规的训练。”在面试前,瑜敏默背几遍提前打好自我介绍的稿子。近三年的红会志愿经历,遇到大大小小的状况,让她在回答面试官提问时游刃有余,她仿佛已是久经沙场的战士,经验丰富。于是凭借出色的履历以及流畅的对答,她成功入选数字中国志愿者。
严格的选拔后,迎来的便是紧锣密鼓地开展着的各项训练。一周每个晚上的集体理论培训,包括了活动简介、省情介绍、志愿要求、心理调节。似乎枯燥无味的课程,在瑜敏眼里却不一样,“这些东西看过去很无聊,但其实听起来挺有趣的。听完发现原来我们生活在这个有这么多美食美景的地方。”她笑道。其实在瑜敏身上,有一种神奇的魔力,透过她的视角,总能发现每件事情都有足够美好的一面。礼仪课则非常细致,每个体态、妆容都要做到完美。这些培训带给了她很多理论的知识,充实了她原有的知识库。距离成为一位更好的志愿者,她又近了一步。
“这次活动还有一个出征仪式,宣誓最后到讲宣誓人时,我喊得可大声了。”瑜敏的喊声或许代表着每一位志愿者。作为志愿者的自豪感,不来自赞美或掌声,只是仅仅认识到自己可以成为志愿一员,就立刻汹涌而出。
“不能给红会、福大,甚至福州丢脸”。优秀是一种习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信仰。可以随意应付,也可以熬夜加班,她选择了辛苦的那一条路,或许这也注定了她的优秀。
无关冲动,志愿不止是做活动
大学三年,志愿三年,服务三年。一直以来,她仿佛是为奉献而生,从初入红会的献血到社区类活动再到讲解活动,几乎每一场活动都可见她的身影,每一个项目都凝聚着她的心血和热血。
亲自与需要帮助的人交流,则让她真正意识到志愿的意义与责任。初入红会参加的献血活动让她感触,但这份感触似乎未深入心灵,直到她参加红会两周一次的福乐家园活动时,当她看到年幼的、同龄的、白发的人们围坐在桌前看动画片的那一刻,她受到了极大震撼。这是一群智力发育有障碍的人。
很难想象,与你同龄的人,他们只能坐在电视前看动画片。而这些先天不足的人们,并没有做错什么,却总会被待以异样的眼光,像消磨时光一般地活着。心疼之余,更多的是着急。“对于这个志愿活动,重点是让他们学会动手能力,学会自己更好地生存。”于是她对志愿服务的理解渐渐成熟为希望真正给予专业化的实效帮助。“很多时候碰到想去帮助的,却不知道以什么方式去帮助比较好,也怕自己以前的方式会有不当的地方。”对待志愿服务,多了一份严谨和认真,这是她的成长。
随着年级上升,她身上的担子也重了。大二年身兼五职,红会项目发展部部长、生命健康安全体验教室讲解负责人,加之院内的职务,熬夜修仙已如家常便饭。尤其当时福大生命安全体验教室仍处于初步发展时期,教室有14个模块的内容她都需要了解透彻,设计理念、相应物品、物品意义等等都需要花大量时间掌握。这样才能更好地针对不同来访群体安排适合的模块。同时也需要熟练心肺复苏、结绳等急救方法,以及写好适合不同人群的讲解版本,让来访者有所收获。
“和学习的冲突肯定会有的,但其实还可以啦,关键看自己的调解。”轻描淡写的语气背后,是只有她自己明白的辛苦。其实不是有特异功能,只是——“志愿活动做多了,会让我觉得没有什么事情是过不去的,总会解决的。”与生活握手言和,不需要大动干戈,justdoit。
始终如初,没什么比爱更动人
如瑜敏所说,愿意做志愿服务的人,都有同一种特质——温暖。“这次比起以前大家都认真、严肃很多,而且训练也严格很多,但大家依旧还是很开心。”每个志愿者都是那么认真,亦那么有活力,疲惫对于他们而言,仿佛只需笑声就可以消解。
“志愿带给我很多,特别是精神上的正能量。”瑜敏说道。90后仿佛都少了点正能量,但这几乎是把生活过得精彩的必需品。曾经陪伴过一周留守的孩子、帮助过智力有障碍的大人、看见到聋哑孩子脸上的笑容,种种红会经历,见到不幸,亦看到坚强。为什么要做志愿?相信所有的志愿者都会有一样的回答:因为那里有温暖有力量;因为志愿代表着爱和希望;也因为需要就在那里。
小时候特地跑回家拿钱给讨饭婆的小女孩,如今没有成长为“懂事”的大人,而是放眼看待周遭的世界,去认识、关心、拥抱每一个他人。世界总有阴暗的角落,而她在努力让光芒覆盖得更广一点。当在他人眼中不止看到自己而是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