黝黑的脸上,挂着的是一道道沧桑;个头不算高,还稍稍有些驼背;深色的穿得发旧的衣服,看上去十分的朴素……12月5日,在博爱县金城乡张茹集中学见到秦兴军时,这个如庄稼汉一样的中年男人脸上带着朴实的笑容,显得特别亲和。
然而,正是这个貌不惊人的中年人,十多年来,他带着全校师生直面国家城镇化大战略给农村学校带来的严峻挑战,责任面前他敢于担当,吃苦受累他抢在人前。
在老师的眼中,他是家长,是后盾,是可以依靠和信赖的人,不管是工作上,还是生活上,遇到难题都可以向他倾诉,找他帮忙;在学生们心里,他是亲人,是可以谈心的朋友,是十几年如一日在寒冬里、在入睡前,为自己送上热水的“温水校长”。
他硬是靠自己的个人魅力,将全体教职工、将一届届的学生们凝聚在了一起,在困难重重中推着这所农村学校一步一个台阶向前进。
以身为范,树正气聚人心
今年52岁的秦兴军参加教学工作已经33年了,其中27年一直在张茹集中学工作,在这里,先后担任教研组长、教务处主任等职务,直到年在校长竞聘中,他以全票通过担任校长一职。
从担任校长那天开始,他就以校为家,开始了漫长的奉献之路。为了不让学生在路上来回奔波,让学生更加安全便利,他和老师们一起想办法,在学校原有条件的情况下,“挤”出了屋子给学生作为宿舍;宿舍还是不够用,仅够九年级学生居住,他又紧紧抓住“全面改薄”的大好时机,争取到了学生宿舍和食堂项目,一举解决了全体学生的食宿问题。也是从他当校长那天起,他就吃住在校,只要有学生在校他就在校。就这样,他的闹钟凌晨五点会准时响起,每天他都是全校最早起床的一个,为学生温水,督促学生早读;每天夜里他又是全校最晚休息的一个,巡视宿舍安全,检查就寝纪律……
随着城镇化大趋势的发展,农村学校面临着十分严峻的挑战,本地90%的学生家庭都是父母外出打工,除了少数留守儿童以外,绝大部分孩子都被送到城里读书。生源出现了断崖式递减,从之前的每届三四百学生到新生入学不足百人,学校面临着严峻的生存问题。
生源越来越少,优秀教师也一个接一个离开,有人戏称这里是“优秀教师培训基地”。学校面临着双重困境,怎们办?怨天尤人不是秦兴军的性格,一味抱怨也解决不了问题,他凭着骨子里的那股“拧劲儿”,提出了“讲团结、知荣辱、比奉献”的校风校训,他下定了决心,只要学校还在一天,只要还有一个学生,就要全心身的投入教学工作。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学校资金紧张,为了节约支出他连清运垃圾的钱都舍不得出,而是自掏腰包买来三轮车,利用双休日亲自清运垃圾;可是教师们的加班补助他从来不拖欠。他将教职工当作自己的家人,甚至将教职工的家属都当作了自己的家人,教师生病他跑前跑后,垫付医药费;同事的家人工作遇到难题,他出主意、想办法帮助解决……
他对教职工无微不至的关怀,感动了每一位教师,大家的心凝聚了起来、团结了起来,“守住乡村学校主阵地”成为他们一致的目标。为了给学生们把过去的知识“补”回来,外县教师张静和王丽丽主动要求星期天无偿给学生提供课后服务,她们不仅放弃了双休日,更放弃了与家人相聚的机会。这样的例子发生在学校每个教师身上,哪怕思想上曾经懈怠过的教师也被这种无私奉献的氛围感染了,无不主动想办法,利用课间、午休、周末等时间,抢着为学生进行无偿辅导,良好的校风悄然形成。在最近一次考试中,这个在逆境中生存的乡村学校,九年级学生庞廓数学成绩获得全县第一名,县城学校教师也发出羡叹。
让教育有温度,让孩子感受爱
由于农村学校留下的大部分都是些留守孩子,他们得到的家庭关爱相对较少,导致了学习成绩差,调皮捣蛋,甚至还有个别性格孤僻,没有朋友,有些甚至连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都已经不抱希望。但是,秦兴军从不放弃任何一个孩子,在家里缺少关爱,他就在学校就给他们更多的关爱,让他们感受到温暖;没有朋友,他就做孩子们的朋友,与他们谈心……
刚开始实施住校制那年,恰逢冬季,当时学校的条件较差,洗漱没有热水,宿舍没有暖气。孩子们晚自习后,就着冰凉的水洗脸洗脚,冻得哆哆嗦嗦,秦兴军看在眼里,疼在心上。他立即从商店买来两个差不多一米高的不锈钢电热水桶,并将临近学生宿舍的实验室用作开水间,让孩子们每天晚自习前将暖水瓶放到实验室,然后他就开始烧水。烧开一桶,他就一瓢一瓢的将开水灌进学生的暖水瓶。近百个暖水壶,他一晚上要烧十几桶水才能全部灌满。一桶一桶的烧,一瓢一瓢的灌,几个小时下来,累得腰都直不起来。然而当看到孩子们提着暖水瓶开心的返回宿舍,看到孩子们再也不用哆哆嗦嗦的用冷水洗漱,他心里美滋滋的。
如今,秦兴军两鬓长出了不少白发,腰杆也略显佝偻,光阴改变了他的外貌,但没有改变的是他的初心,十几年来为学生烧水的举动他从未间断。他还把为孩子烧水当成与学生见面的一次机会,每个前来领暖水瓶的孩子他都会送上一个问候,给孩子成长助力加油。也因此他被孩子们亲切地称为“温水校长”。
几百名学生,遇到小病小情是家常便饭。为此,他特意买来常备药品。如果病情严重,不管白天医院送。一天夜里下大雨,气温骤降,接连三个孩子发烧,那一晚他彻医院;次日,孩子们病情都稳定了下来,可他却累得在车上睡着了。
精细化教育,教学也能“私人定制”
提高教育质量,才能取得家长信任,秦兴军始终不忘初心,立足学校实际,不断思考在生源少、基础差的情况下如何破局。在不断的实践中,他与校委会成员共同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好方法——校领导分包班级制度,校委会成员一个人包一个班,加入各班 这还不够,说到精细化教育理念,让秦兴军校长最为得意的是“私人定制”教学法,就是为每个学生量身定制辅导方法,指导每个班主任根据班级的情况制订详细的班级培优扶弱计划,各任课教师根据每个重点辅导对象量身定制扶弱方案,主动走进教室进行“私人定制”辅导。这种方法实行后,在学校里经常可以看到,放学了还经常有老师弯着腰为学生讲解习题,甚至有的教师为了抢着给学生讲题争辩起来。久而久之,“到教室去,到学生中去”成了学校的教风,成了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有了老师们不懈的付出,学校由劣势逐渐转为优势,学生们的成绩有了大幅度提升,学校教学质量得到显著提升。
级的学生小惠,原本在县城就读,八年级下半年因英语成绩差,产生厌学情绪,后来转到张茹集中学。针对其英语落后的情况,秦兴军组织三名英语教师联合为她制订了英语辅导方案,各老师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为她进行辅导。之后,她的英语成绩直线上升,今年中考她顺利考上了县一中。
在一系列措施的实施下,张茹集中学近年来教学质量一步一个台阶地稳定提升,特别是年中招考试,该校68名毕业班学生有10人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县一中,3倍完成了县教育体育局下达的升学指标,其中有三名学生家长特地为学校送来了锦旗,并动情地说,“如果不是秦校长的关心和努力,我们的孩子怎么能够考上一中啊!”
只要走进校长办公室,“三面锦旗”就映入眼帘,它们在默默地诉说着一个农村校长的坚守,在映射一个普通教育工作者的爱与责任。
“能看着我的学生考进一所好学校,再多努力我也值了。”
采访中,朴实的秦兴军感慨地说,能为孩子们争取一个好的未来是他最大的欣慰。
来源:焦作日报 焦作日报全媒体记者贺君摄影报道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