择善而行十五年如一日
访长治沁源博爱学校董事长美籍华人陈海珠
文/韩迟钰摄影/牛红岩
今年的2月16号,长治很多优秀医院探望一名遭遇车祸的病患,吸引了当地媒体的争相报道,第二天在上党晚报上第一次知道了陈海珠女士。7月29日再次追随一众长治知名优秀女企业家的脚步来到位于沁源县冯村的博爱学校,在学校门口我真正见到了陈海珠女士本人。她像一块磁铁一样,身上总是有一种魔力吸引着大家对她和她学校的关心和。
陈海珠女士出生香港,在越南长大,20岁定居美国,从小家境富裕。婚后家庭幸福,先生是一位事业有成的眼科医生。但是无论在哪里,陈海珠女士都没有有忘记自己的根在中国,总寻找机会亲近这块血脉相连的土地。年,陈海珠女士结识了沁源籍老中医邱先生,在和邱先生的交谈中了解到,中国一些山村还很贫穷,特别是教育还跟不上,常常是几个村子合用一个学校,孩子们上学要走很远的路,学校要么没老师,要么没粉笔,有的学校还是危房,设施匮乏,陈女士流泪了,她决定去看看那些贫困中的人们,帮助那些上不起学的孩子。
远涉重洋,陈海珠女士当年就来到了山西省沁源县,这一来,到如今整整十五年了,她的全部心血都洒在了这里。十五年来,她把美国自家两个诊所的大部分收入投入了冯村博爱学校。当然这还是不够的,陈女士往返中国、香港、美国、加拿大,在她的积极运作下,成立了美国海外扶援机构、香港博爱基金会、加拿大博爱基金会。终于在年投资八百万人民币建成了冯村博爱学校(小学部)。年年,陈海珠女士及各基金会又募资万筹建博爱初中部,地址就在小学教学楼的后边。明亮的教室,温馨的宿舍,宽阔的操场,净洁的餐厅,还有图书馆、电脑房、课外活动室,山里的孩子和城里的孩子一样有了属于自己的学校。这里所有上学的孩子都只收取生活费用,其它费用一切免交,真正做到了让学生受益。陈女士为学校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自己却非常俭朴,饭食从不奢侈,衣着也很朴素,为筹款常常奔波各处,能乘大巴,绝不坐飞机。从太原到北京,她总是坐一宿大巴,把节省下来的钱用来给孩子们买新的图书或学习用具,尤其是每次从海外归来,她都要给师生买回从没见过的、吃过的水果和礼物。年近六旬的她一年中八九个月在博爱校园里和孩子们在一起,和老师们在一起,只是在节假日才回美国与家人小聚。在学校,她给老师讲课,给孩子们辅导,润物无声,把积极乐观、平等友爱、自尊向上带进了校园,把先进的教学理念、价值观念、精神追求带进了山村。
不仅仅在博爱学校,只要听说知道的,陈海珠女士总会把爱的双手伸向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自年来到沁源县,陈海珠女士在走访一些学校之后,就为学校购买桌椅、黑板、书本等;她到了邱老先生的家乡韩洪乡石台村,了解到那里的村民吃水难,就出资挖渠,把自来水引进了百姓家中;为了改变沁源县城卫生环境,她买了个垃圾桶安放在大街小巷;每年陈海珠的先生还来沁源,为青光眼、白内障患者免费手术;陈女士还为沁源县考上大学而付不起学费的学生给予资助;年,她为烧伤面积达95%的女大学生崔慧娟捐资十万元;年出资为患先天性心脏病的孩子李成龙在北京成功做了手术……
不胜枚举,陈海珠女士用爱心感动着身边的每一个人。人们都亲切地称她陈女士,孩子们都叫她陈奶奶。
走进博爱学校,首先让人感到那样的洁净。通道上没有一块纸屑,草坪、花坛里没有缠绕着肮脏的塑料袋,走廊的墙壁上没有乱写乱画,就连厕所也一尘不染。教室、宿舍更不必说,整洁之外每个教室都布置的各具特色,有成长专栏,有作品展示,有比学赶帮,窗台上一字排开摆着不锈钢水杯,那是孩子们用来课间喝水的,宿舍里,被子整整齐齐,床铺平平整整,床下的小拖鞋列队等待小主人的光顾。还有饭厅里桌椅清洁,自助餐盘消毒之后整齐排放,这些都是每次饭后孩子们自己清洗的碗筷,从来没有剩菜剩饭,墙壁上写着“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孩子们早己养成了珍惜粮食的好习惯。厨房也是不容错过的,这里也是窗明几净,蒸笼、豆浆机、压面机……一切用具虽用多年了,就像崭新的一样。
文明是博爱学校的又一个特点,无论教师、职工,还是学生,走在校园里,每一个见到你的人,都会向你微笑问好,“你好!”,“你好!”这是最平常最真挚的祝福。没有人想象出原先农村那些见到外人羞涩不敢说话的孩子完全变了。老师们有自己创办的刊物《博爱教育》,这本杂志以新课改为目标,以新教材为内容,以新理念办新学校,是老师们教学交流的园地。孩子们也有自己的刊物《小书虫乐乐》,他们把自己的见解用优美的文字发表出来,和老师共同抒写着小书虫的快乐。
再来看看孩子们的才学吧。博爱学校去年六年级毕业通考,数学语文均分85.3分,优生率52%。相比刚建校时,学习成绩有了很大进步。农村孩子学习基础差,刚入学时全校考百分的为零,差生率66%,数学、语文平均分只有40.6。素质教育不仅仅是成绩的高低,博爱学校的孩子三年级开始学电脑,到六年级毕业,打字、排版、全都得心应手。孩子们的课外阅读量也是很大的,在图书馆的墙上,有一张《各班级阅读量及评价方法》,展示着一至六年级孩子的阅读量。
在博爱学校有许多感人的故事,如果说陈海珠女士是故事的起因,那么由她泛起的涟漪圈圈美丽。
先来说说从东北而来的辛殿芳校长。辛校长退休前是齐齐尔市北满特钢九年一贯制学校的校长,长期从事教学管理,有丰富的教学管理经验和独到的教学理念,陈海珠女士聘她来做博爱学校的校长。本来辛校长可以和家人在一起享受天伦之乐,但受陈海珠女士精神的感动,毅然留了下来,她说陈女士为了山村里的孩子把家底都掏出来了,我还有什么放不下的。这一对老姐妹风雨同舟,从建校到送走十届毕业生,爱让她们亲密无间。
关于老师们的故事:教学楼、宿舍楼、教工楼、餐厅,所有建筑的地面全是青灰色,光洁坚硬。来人总不免要问,这是什么涂料呢?辛校长讲,刚建校时,虽然花了很多的钱,但施工队不负责,工程质量差,使用效果受到了很大影响。陈女士又花6万多元专门买了这种地面漆,没有雇工,老师们集体上阵,近万平方米,老师们硬是用沙纸一点一点把原先的劣质水泥磨掉,再一层层刷了漆。没有额外的报酬,没有特别的奖金,是什么让老师们自愿付出?老师们这样说,陈女士和辛校长和我们一起干,他俩年纪大都不累,我们更不怕累。问起另一位陈女士的左膀右臂张老师她几次激动落泪地说:“我04年师范刚毕业就来到这里工作,当时学校还在筹建,到今年已经是整整十年时间。伴随着博爱一路成长过来,最大的收获是感恩”。来到这里很多教师都是建校之初就来到这里,陪伴着学校逐步完善,每天都尽心竭力做好自己的工作,相互感染,互相学习,为博爱的孩子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关于孩子们的故事:餐厅里饭后孩子们自己洗碗,一班值日一周;图书馆丰富的图书,放置整齐,没有撕裂、折页、丢失,全是孩子们自己打理;宿舍里,高年级带低年级,怎样叠被子、洗脸、刷牙,还有上厕所怎样蹲,手纸放在哪里?便后如何冲水?哪里洗手?全是7至12岁的孩子,他们相互帮助,自立自强。他们说,是陈奶奶教育他们做一个好孩子,长大了做国家的栋梁。
陈海珠女士一如既往,做着她认定的事业。她总是用阳光的心态、激励的话语、活跃的思维去感染身边的每一个人。她给师生营造宽松的课余生活,每学期都要增添文体设施、教学设备及图书、影碟、音响;她为了挖掘师生的潜能,调动工作学习的积极性,每学期都要推出不同名目的激励奖项;她为教职工过集体生日,为弱智学生开特殊班;她亲自下厨为师生调剂伙食;过教师节,她为每一位老师送去写着祝福的贺卡,所有的老师都会收到贺卡,祝福的话语却不一样,因为了解,肯定,每句话都在老师的心坎上,他们高兴,他们因在博爱学校工作对未来充满希望;每年六年级的学生毕业,陈海珠女士都要为他们举行毕业典礼,并送书籍给他们,鼓励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刻苦学习,将来成为国家有用之材……
陈海珠女士是师长,是榜样,是善良、智慧与力量的所在,人们都说她是奉献爱心、播散文明、创建和谐的使者。陈海珠女士说“施比受更有福”,她感染着身边的老师、孩子。每一个得到她帮助的人,因爱她才放弃美国优越的生活来到小山村出资办学,她爱的深沉真切,办了小学,又办中学,在爱的道路不断求索。
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北京中科忽悠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助力健康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