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里输入你
沁阳村现属于开陟县小董乡
武陟县西部与博爱县接壤处有个沁阳村。它和现在的沁阳市,在沁阳二字虽然一模一样,但各有不同的历史背景,其中还有个奇妙曲折的传说故事哩。
博博爱武陟两县碑界
据说,魏晋时期,河内郡在怀县城设置。由于黄(河)、沁(河)、济(河)、蟒(河)四水汇流。常冲毁城池。河内郡治所被迫迁移。往何处迁移?郡里的官员争论不休,意见不一。有的说迁到野王县城,有的说迁到温县、怀县、清华县(民国十六年改为博爱县)三县交界处的沁河畔,建筑新城。经过再三协商,最后都同意了后种意见。同时又决定,先迁到野王城,等新城建筑好后再迁到新城。
都所迁到野王城后,郡里的官员们贪图安逸,把筹建新城的事丢在了脑后。过了好长时间,郡里有个幕僚姓张名好乐的忍耐不住了,催促太守多次。太守无法推托,就派他去领工修建。他当仁不让就去了。
沁阳村
经过三年的辛苦努力,新城建成了。其规模宏大雄伟。城墙上有高大的城楼,登上城楼,可以南望黄河,北观太行,沁河水绕城流过,百里怀川尽收眼底。城内有五条大街,十二条小街,五十六条胡同。官员们看后,赞不绝口。郡所随即迁到了这里。因城在沁河之阳,故取名“沁阳城”。
野王籍个别官员对于郡所从野王城迁到这里心生嫉妒,他们挖空心思千方百计想叫新城毁灭,郡所重搬野王城。他们听说河阳县有个“活神仙”会见阴阳八卦,能成事也能坏事,就带了百两白银,去拜见他,叫他出个坏主意。那“活神仙”见钱眼开,他说:“沁阳城龙脉好,好就好在沁水绕城而过,你们若把沁河截道弯,不叫它绕城过,沁龙搁浅滩,岂不城破人空了嘛!”野王籍几个官员如法炮制,使沁河远远地离开了沁阳城。破坏了龙脉,造成了城破人空的萧条冷落景象。郡所就从沁阳城又迁回了野王城。沁阳城变成了沁阳村。
张好乐探知这个消息。十分气愤地说:“沁阳城虽然不存在了,但是它的名字永存千古。野王虽大,但难听,远没沁阳名字好,千年后沁阳要代替野王的名字。”果然不出所料,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后,把郡治变为府治,怀庆府代替了野王城。辛亥革命后,取消了府治,沁阳县代替怀庆府,年,沁阳县改称沁阳市了。看来,沁阳这个名字将会永远传下去的。
的内容,请输入内容。
作者:《武陟县地名传说》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