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南昌日报
天下英雄城,古邑诗书香。行走在南昌大街小巷,处处书香扑鼻,网红书屋里读者在安静地“充电”、24小时自习室点亮洪城的每一个夜晚,各种读书沙龙在周末轮番登场……一个个公共阅读空间,让书香浸润城市的每个角落。据了解,南昌围绕推广全民阅读工作,结合地域文化特点,创新推出“南昌城市书房”“孺子书房”等文化工程,打造各式阅读场景,如今的南昌,书香满洪城,四处是可以阅读、学习的公共空间。
□本报记者欧阳雨婷黎姿刘宁昕邹佳伶/文马悦/图
省图书馆学习“充电”好去处
炎炎夏日,酷暑难耐,不少市民选择走进“书海”纳凉。
11岁的黄立晨,由妈妈陪着在江西省图书馆2楼的中文图书借阅室看书。黄立晨说,他在南昌师范附属实验小学读五年级,放暑假了,妈妈就带他来图书馆看书,每周来两次。记者注意到他正在翻阅着一本名为《科学发明王》的漫画。“有关于自然科学、文学类的书籍我都很喜欢,不过最喜欢的还是漫画!”黄立晨笑着说。
在南昌市昌北小学读四年级的唐意彤,正在书架前找书。面对记者的提问,她大方地介绍道,说这是她暑假第一次到图书馆来读书,“想借四大名著之类的书回去阅读。”唐意彤说。
南昌市第二中学高二学生涂焕章这个暑假“扎”进了图书馆里,从早上9时到下午5时,他在图书馆里一呆就是一整天,而且常常来。
记者碰见他时,他正在馆内的自助借书机上借阅《经济学原理》。“考上大学后,我想选与金融相关的专业,所以就想趁着暑假先了解了解这方面的知识。”涂焕章表示。
走进省图书馆1楼少儿区,一眼望去,各个书架前都围着不少小读者,儿童阅读区内也有不少孩子沉浸在书香之中,有的端坐在桌前认真阅读,有的倚靠在父母身上聆听讲解,有的窝在视听椅内翻看图书……“今天早上爷爷送我过来的。我会和同学在这看一上午的书,然后再各自借书回家看。”来自南昌市百树小学的李浩宇抱着几本百科类图书,熟练地在自助机上操作借书。
在少儿区的一角,市民徐燕萍正在给自己三岁的女儿挑选合适的绘本。“暑假带着孩子泡在图书馆‘充电’也很不错。”徐燕萍说,她们每周来3次,还会借书回家看。
省图书馆南侧的24小时图书馆,一直是最受读者欢迎的读书学习场所,经常“一座难求”。深夜11时30分,白天喧嚣的城市已归于平静,而在夜幕中散发着“书香”的24小时图书馆里却依旧灯火通明。24小时图书馆内,读者或低头看书、或沉静思考、或做着笔记,寂静的深夜仍处处是学习的氛围。
社区阅览室“飞出”欢声笑语
“阿姨,我想看关于童话故事方面的书,麻烦您帮我找找,有没有这样的书,我还有几个同学也想看……”7月23日上午10点,记者在位于汇仁大道社区的阅览室——博爱书屋里看到,7名孩子在书架前认真翻阅自己想看的图书,遇到感兴趣的内容,还不忘和身边小伙伴一起交流,小小的阅览室里充斥着孩子的欢声笑语。
据了解,汇仁大道社区的博爱书屋主要以儿童服务为重点,同时,街道社区经常联合高校、社区公益组织等在书屋开展各种课堂小知识问答、手工、绘画、朗诵等活动。汇仁大道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章思敏说,社区图书室全天开放,每天都会有很多小朋友过来看书,他们平时也会给孩子们讲故事。此外,每年暑期,社区还会安排大学生志愿者担任孩子的学习辅导员,引导他们阅读各类图书,辅助他们完成暑期作业等。
社区图书阅览室不仅为孩子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空间,还能帮助孩子们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如今,汇仁大道社区博爱书屋不时传出琅琅读书声,整个阅览室洋溢着浓厚的读书氛围。今年9岁的罗子涵告诉记者,之前想去市图书馆看书,但离家有点远。后来听说家门口就有阅览室,暑假期间她每天都会约上小伙伴来阅览室里看书、做作业,这里有她喜欢的书籍,她还把家里用不上的书拿来捐赠,和大家分享,真的太棒了!
汇仁大道社区博爱书屋负责人刘爱元告诉记者,博爱书屋购置了大批儿童喜爱的课外读物,既有儿童漫画、童话、经典名著等读物,也有中国传统文化系列图书、少年励志名人传记等。在这里,孩子们可以广泛阅读、开阔视野,又有同龄的孩子一起玩耍、活动,孩子们的假期安全也得到了保障。
博爱书屋的建立,满足了不同群众对阅读的需求,增强了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在备受孩子们喜爱的同时,还获得了社区居民们的青睐。“从去年起,我和我的姐妹们就已经有一起来看书的习惯,早上看书聊天,中午买菜做饭,下午唱歌跳舞,这样的生活其乐融融。”今年68岁的居民王美萍正在阅读关于烹饪方面的书籍,她说,社区阅览室为大家提供了交流、互动的平台,也在书本中学到了不少知识,让她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下一步,社区还将根据居民需求添置书籍,不断丰富阅读资源,将阅读服务的触角进一步延伸到家家户户,使图书阅览室成为社区文化服务的好阵地。”章思敏表示。
孺子书房传递书香魅力
孺子传文脉,书房惠民生。走进艾溪湖湿地公园,树荫下一座现代文艺风建筑影影绰绰,与这美景融为一体。这里就是因美而闻名的南昌孺子书房之一——艾溪湖美书馆。走进美书馆,书香扑鼻,馆内光线充足、布局富有层次,加之读者不时翻阅书本的沙沙声,在城市生活的喧嚣中带来一丝静谧。
“这里名叫美书馆,馆如其名。这里不仅景美,书也很精美。”家住南昌高新区的王安轩是一名忙碌的销售人员,但每周他都会抽出一个周末的时间来这里读书,“平日的工作一直很忙,但在这里能让我感受到不一样的宁静。”
艾溪湖美书馆阅读面积约平方米、藏书余册,是集图书借阅、公共阅读、美育教育、文化沙龙、党群活动于一体的公益文化空间,可提供图书借阅、美学传播、文化引领、文创展示等多样化特色服务。自年1月开馆以来,累计近百万人次入馆阅读,举办各类文化活动近场,更因舒适优美的阅读环境、品质优良的阅读服务,成为市民和游客停留歇息的“网红”打卡地。
让南昌书香满城的孺子书房不只有闹中取静的都市图书馆,在城外的梅岭一角,有一家与风景区交相辉映的梅岭镇妙泉村孺子书房·湾里牛栏咖啡分馆。这座建在景区周边的书房,曾经只是妙泉村的破旧牛栏——“村里的老人都知道,这牛栏好早以前就在这儿了,荒废了很久。”湾里管理局梅岭镇妙泉自然村村民付惠群告诉记者。
“你们看,这里现在是书房了,我第一次来也不敢相信,好多来旅游的人特意来这里‘打卡’呢。”付惠群说。记者看到,书房一侧墙壁利用万历年间刘綎将军府古砖搭建,另一侧采用全景玻璃设计,书房室内通透明亮,配置了20余套桌椅,还藏有多册图书,供村民和游客读书交流。看到其他游客四处拍照留念,并对村中有这样清幽古朴的休闲场所赞不绝口,付惠群觉得十分骄傲。
“这里既可以让我们享受到风景之美,又可以感受到书本之香。”携家带口来梅岭旅游的南昌市民匡思思告诉记者,“在外面的梅岭亲子时光乐园玩累了,我们就带孩子来这里看看书,自己也可以一边喝咖啡一边感受‘小桥流水人家’的情趣。”
从年起,南昌将用2年时间,推动公共文化设施向基层延伸,在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建设个城市书房,统一命名“孺子书房”并免费开放。
农家书屋“小角落”成阅读“大空间”
大暑正是农闲时,走进南昌县邓埠村农家书屋,只见宽敞明亮的房子里,五列满是藏书的书柜依墙而立,书架上分门别类摆放着农业种植、医疗保健、文化教育、法律知识等各类书籍,三三两两的村民坐一起,饶有兴致地翻阅着书籍,五十多平方米的农家书屋里弥漫着“书香”。
年近七旬的邓埠村村民林多根是农村书屋的常客,每天吃完早饭,他都会兴致勃勃地过来,找不同类别的书看。“自从有了农家书屋,我没事儿就爱来看书,这里的书籍种类比较齐全,跟着书本多学点知识,比躺着玩手机强多了。前段时间,我看了《百科全书》后,掌握了不少生活技能和知识,平时还可以和外孙女一起交流嘞!”林多根笑着说。
作为文化惠民工程,农家书屋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是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主要场所,为乡村文化振兴的推进提供了有力保障。如何让农家书屋这个乡村主阵地发挥更大的效应?
据介绍,邓埠村通过“党建+农家书屋+新时代文明实践”的方式,将农家书屋与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相结合,找准群众服务需求,在农家书屋组织读书、看报、听报告等活动,充实致富“头脑”,培植文化“厚土”,把公共文化的触角延伸到户到人,打通文化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别看我们的农家书屋面积不大,但配套设施很齐全,各类书籍一应俱全,可以满足不同年龄段的阅读爱好者。”邓埠村党委第一书记陈国华介绍说,“一台电脑、一台空调、一本借阅登记本、一本需求登记簿、三张方桌,十几把椅子,就构成了书屋的全部。”
书香农家一小步,小康社会一大步。邓埠村农家书屋配有专职管理员,负责日常管理工作。“书屋每周一至周六上午8点开门下午5点半关门,现有藏书5余册、十余种类别,村民们可以来书屋读,也可以登记后拿回家看。平时,我们还会根据群众实际需求更新书籍,为村民提供新信息、新知识。”管理员陈义龙拿出厚厚一本借阅登记名册告诉记者,“像亲子教育、科普知识、植物种植方面的书,都很受村民们喜爱。现在,农家书屋已经走进了村民的生活,前来借书还书的村民越来越多。据不完全统计,农家书屋每年借阅图书逾余人次。”
沉浸式自习室“量身定制”学习时间
室内温度凉爽舒适,一盏盏朴素的护目灯被点亮。应届毕业生陈璐来到她的专属单人座,翻开寄存在自习室的书本,开始了一天“闭关”,“在这里备考下半年的考研,很容易进入学习状态,氛围感十足。”陈璐说。
在这家坐落于红谷滩区一写字楼内的付费自习室中,每天至少有十几名“闭关者”被“分配”到这些被隔断分割成平均约一平方米的格子间,各自开启沉浸式学习。“我们是24小时营业制,收费可按时也可按日,从十几元到几十元不等,来这里的大多是学生或者有学习需求的上班族,需要提前预约。”该付费自习室工作人员张亚静介绍。
记者在某APP上搜索“自习室”,仅南昌地区,就显示有50余个相关商户,分享自习室体验的人也不在少数。而这些付费自习室多数分布在各商圈附近,散见于各大写字楼、公寓,面积一般不超过平方米,依据人群的不同需求划分不同区域——可使用电脑的“低分贝区”、悄无声息的“静音区”、带有帘子或者隔间相对独立的“私密空间”、可团队协作的“讨论区”,每个区域中,台灯、插座、储物柜都是“标配”,有些自习室还提供免费的纸、笔等文具,对外出租的储物柜更是贴心地让学习人员省去来回带书的麻烦。除此之外,记者发现,部分自习室还单独划分出一小块能喝茶、喝咖啡,配有小沙发、小零食的“公共休闲区”。
除按小时、按日的收费模式外,不少付费自习室还推出套餐消费模式。“我们有日卡、周卡、次卡、月卡等,首次来自习的顾客还可购买单日体验卡,对于工作忙碌、无法天天打卡学习的‘上班族’,我们还推出了小时体验卡。”张亚静介绍,选择全天体验卡的人数较多,体验过后一半的用户会选择办理月卡进行学习,截至目前,该付费自习室用户已累计超百人。
在家中可以学习,公共图书馆甚至咖啡店也可以学习,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愿意为自习室买单?“氛围感”“免打扰”“高效”……这是采访中被频繁提及的关键词。不少选择来自习室的消费者表示,与咖啡厅、图书馆等公共学习场所相比,付费自习室有自己的优势。
“在家没有学习氛围,还没看一会书就走神,图书馆好位置不多,咖啡厅又太吵,自习室能让我很快进入专注状态。”25岁的李平告诉记者,浏览社交平台时,“自习室”的选项吸引了他的注意,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他购买了一张“小时卡”,在实际体验到安静的学习环境后,便爱上了这里。“我已经在付费自习室坚持学习了三周,自习室的氛围很容易让人进入状态,与‘同学’们学习累了便相约到休息区相互交流学习经验、复习方法,也有利于提升学习效率。”李平告诉记者。
近年来,参加各类考试的人越来越多,付费自习室的兴起正是需求推动。江西财经大学经管学院副院长谌飞龙认为,付费自习室作为对公共服务资源有效的补充,满足了人们的个性化需求,但也要做好多元化的经营战略,将服务链更好地串联,才能更加长远地维护运营。
●记者手记●
从图书馆里的挑灯夜战,到自习室里的奋笔疾书,再到孺子书房里的沉浸式阅读……享受丰富的公共文化服务已经成为南昌老百姓的一种生活方式。24小时自习室、农民书屋、社区图书馆、孺子书房等随处可见的“书房”,犹如一盏盏明灯照亮了南昌的城市文化脉络。近年来,南昌大力唱响“书香洪城”文化品牌,倡导并实施城市书房建设,建成并免费开放了一批“家门口的图书馆”,并以打造“15分钟城市阅读圈”为抓手,着力构建和完善全民阅读服务体系,探索出了一条精准对接市民阅读需求、辐射全民覆盖网络的城市书房建设新路径,使更多的人愿意走进“书房”并养成阅读习惯,于柴米油盐之外,有了与“诗和远方”的交会。
人们在阅读中思考,汲取知识的养分,凝聚前行的力量。阅读有益于获取知识、增长智慧,是传承文化、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径。读书的价值不仅体现在连通过去、观照现在,还在于能够发现和创造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