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段宏刚
中华民族历来重视血缘关系和亲情关系,在传统观念里,每逢佳节倍思亲,传统节日一直是人们维系亲情关系的重要纽带。尤其春节和中秋节这两大传统节日,漂泊在天南海北的人,都会想方设法回家,跟家人坐在一起享受天伦之乐,是约定俗成的观念。
历史上流传下来的,关于这两大节日的诗词非常多,如果要说关于中秋词里边最著名的一首,无疑是北宋大文豪苏轼(年——年)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是苏轼豪放词的代表名作。
苏轼苏轼把中秋明月作为核心意象,展开自己丰富的想象和深刻的思考,整首词的风格高古、悲壮、深沉,却不失慷慨、激昂,把个人的喜怒哀乐,以及人间的悲欢离合,全部融入到宇宙自然规律中,道尽了人世间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情感,让整首词的格调上升到了“天人合一”的化境。同时,苏轼并没有沉溺于悲观厌世中,他能化悲痛为力量,流露出自己积极乐观、热爱生活、悲悯苍生的一面。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历来好评如潮,近现代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评价:东坡之《水调歌头》,则伫兴之作,格高千古,不能以常调论也。
这首词写于年中秋节晚上,此时的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知州已有两年,面对皎洁的明月,身边却没有一个亲人陪伴他,他只能坐在明月下,一个人喝着闷酒,心里五味杂陈,于是,乘着酒兴提笔写下了这首词。
三苏(苏洵、苏轼、苏辙)本是一个美好节日,苏轼为何闷闷不乐,这还要从他当时的处境说起。
苏轼出生在四川眉山一个书香门第,自幼聪明好学,有神童的美誉。年,苏轼22岁时,父亲苏洵带着他跟20岁的弟弟苏辙来到京城开封府赶考。
这年科举考试的主考官正好是文坛领袖欧阳修(年——年),看到苏轼的几首诗词后,眼前一亮,认为苏轼是一个好苗子,准备大力栽培他。
苏轼不负众望,年跟弟弟苏辙一起考中进士,被安排到凤翔府做了4年判官,之后,又调回京城,仕途前景一片光明。
然而,父亲苏洵却在年病逝,苏轼和苏辙只能放下手头工作,一起回到老家奔丧,按照当地传统,他们必须守孝3年。
年,3年守孝期完成,苏轼再次踏入京城。
王安石不幸的是,这次他赶上了“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年——年)是当朝宰相,看到北宋自立国以来,实行文人治国的政策后,出现了种种问题,于是,王安石就上书宋神宗,主张对现行的法度进行全盘改革,以便扭转北宋积贫积弱的现状。
王安石的建议得到了宋神宗的大力支持,因此,宋神宗熙宁二年(年)二月,王安石开启了轰轰烈烈的变法,一直持续到宋神宗去世的年,才宣告结束。
苏轼跟他的老师欧阳修站在一起,强烈反对变法,被王安石看作是眼中钉,所以,他很快遭到了王安石的排挤,被挤出京城,从此,苏轼开启了流浪式的仕途生涯,经常奔走在偏远地方任职。
年秋季,苏轼前往密州任职,直到年四月才离开。在出任密州知州前,他曾要求王安石把自己调到齐州(今山东济南)任职,因为弟弟苏辙正好在这里当差,如此一来,他们兄弟可以经常见面。
苏轼他跟弟弟同在年年底被贬出京城后,长达5年没有见面,弟弟此刻的状况究竟怎么样,他一点消息也没有。
然而,苏轼这样的请求并没有被王安石放在心上,他还是被安排到距离齐州多里的密州任职。在古代交通落后的状况下,多里是相当遥远的距离。
年的中秋佳节晚上,在这样美好的节日,本该是亲人团聚在一起赏月、吃月饼,加深感情的时刻,而苏轼只能跟弟弟苏辙天各一方,无法见面,心中的苦楚没人能懂。
苏轼的母亲、父亲在这时已经过世10多年,他的妹妹也早已嫁为人妇,很少再跟他来往,弟弟苏辙几乎成为他唯一的亲人。
每逢佳节倍思亲,在中秋佳节,苏轼十分挂念这个弟弟,却又无法如愿,再加上仕途一片坎坷,残酷的现实把他打击的心力交瘁。
宋神宗于是,他只有借助酒精的麻醉来苦中作乐,写下了这首杰作。
这首词这所以被誉为表现中秋佳节的第一词,以我的理解,主要有三大优势。
其一,想象奇特瑰丽,气势恢宏壮阔,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
这首词本身就是在中秋夜写出,寄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把自然景色、个人情感、人格理想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有一种浑然天成的韵致。
其二,情感饱满而深沉,句句如歌如泣,非常感人。然而,读起来并不颓废,没有消极的思想,反而有一种壮志未酬的悲壮。
这是因为苏轼拥有积极、乐观、豁达、坚韧的个性,这种个性升华了词的格调和境界。
苏轼与佛印其三,意境深远,思想深刻,流露出崇高的博爱精神和人格理想。
尤其最后几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人世间避免不了悲欢离合的变迁,月亮也避免不了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从古至今难以圆满。只希望天下所有人的亲人能健康平安,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皎洁美好的月色。
这是何等的大度和博爱,跟杜甫那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是何其相似,自己已经十分不幸了,却以一颗慈悲之心关心着他人,只有那些大儒才能做到。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些是天下所有文人最高的人格理想,在苏轼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