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绿色廊道
打造全域旅游“快车道”
今年以来,博爱县高标准建设博温路、博晋路绿色廊道,打造“旅游+交通”博爱模式,把公路绿色廊道建设成为绿色景观大道,让全域旅游走上了“快车道”,为该县全域旅游示范县建设注入新活力。通过实施博晋路、博温路外立面整体提升和景观化改造,建设贯穿全县南北50余公里的旅游大通道,打造山区民俗体验带、城区文化休闲带、南部乡村慢生活带,并形成“一日山水一日禅、特色民俗体验游、乡村慢生活休闲游”等精品游线。通过人民路廊道建设,建设贯穿城区10多公里的景观大道,打造文化、山水、健康和科普长廊,为城市旅游增添新亮点。
1优化环境,夯实旅游基础打造全域旅游,环境整治不可缺少,博爱县将这一理念引入绿色廊道建设。该县把过村路段的综合整治作为绿色廊道建设的重中之重来抓,邀请河南理工大学专业设计团队对沿线建筑和过村路段所在的村庄进行全方位的设计改造提升,使过村路段的村容村貌与廊道建设整体提升相结合,从而进一步改善公共空间和完善公共设施,全力将过村路段打造成为博爱廊道建设的亮点和名片。该县还结合过村路段的村史村貌,分别设计各具特色的村标,并对沿线途经门店的门头牌匾进行统一规范,对临路的门头牌匾按照统一样式更换安装。在此基础上,该县还对沿线临时建筑、低矮破旧、有碍观瞻的建筑进行改造或拆除,力争通过对过村路段的整治和外立面提升,使沿线居民生活环境得到改善,村域景观形象得到提升。
2特色融入,提升旅游品味博爱竹子作为北方古竹林的“活化石”,竹子栽培文字记载有多年历史。在博温路建中,博爱县以“竹文化”为载体,在所有入县口、入城口、入村口以及与高速公路及其他道路的交叉口,全部种植本地栽培的竹子,打造“路路竹相连、村村竹相围,见竹进县、进县见竹,见竹见村、见村见竹”的绿色廊道景观,再现博爱自古以来“户户门前水,家家竹为邻”的独特美景,重塑“竹林水乡”的文化品牌。同时实施亮化工程,所有节点全部实施夜间亮化。节点内规划设计体现人文特色、自然特色、历史特色的雕塑,提升公路的文化品位。邀请园林专家按照层次分明、立体景观、高标一流的原则对廊道绿化进行规划设计,城区路段按50米进行规划建设;城外路段按30米进行规划建设,整体设计突出以绿为主、多色搭配,高低结合、错落有致的原则;城区路段8种植物交替种植、城外路段5种植物交替种植,实现廊道植物种植的多样性。在博晋路山区段,博爱县重点开展沿线9个村的外立面改造,建设村标、景观墙、花池,建设并开展了道路绿化,为山区道路增添了景观效果。市人民路博爱段廊道建设主要在博爱县城市规划区,建设了步道、绿道、节点景观,突出博爱县怀商文化、竹文化、八极文化、铁路文化等特色地方文化融入,成为博爱县又一条城市运动休闲公园。
3共建共享,突出旅游成效该县先后有1.6万名党员和群众参加绿色廊道义务植树活动,营造全县上下共同参与绿色廊道建设的氛围,使群众成为生态文明的建设者、维护者和受益者。在高速路口、过村路段、道路交叉口等节点命名工作中,该县面向社会征集节点名称,广泛采纳群众的意见和建议,积极营造 截止目前,博爱县绿色廊道建设共投资近1.5亿元,绿化亩,栽植苗木12万棵、竹子30万株,修建花池及绿化近5万平方米,建设道路节点游园10个。绿色廊道建设,让博爱县全域旅游建设步入“快车道”。
总监制:李建阳
监 制:刘晞暄 王 言
统 筹:赵 峰 郑杰文
主 编:王晨光 编 辑:赵 峰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