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教育在博爱幼儿园的“生长”
如何把教育变成一件高效又有趣的事儿,从古至今都是一个难题。
刚刚过完25岁生日的珠海市博爱幼儿园(以下简称:博爱),对这一路走来感慨万千。20多年来博爱一步步前行,逐步形成了自身鲜明的办园特色,其中,“戏剧教育”就是博爱最大的特色亮点。
纵使近几年“戏剧教育”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学校纳入,但博爱从十几年前就开始吸收探索“戏剧教育”与孩子成长的融合。这一路虽然难,但他们做到了!
一博爱戏剧的初出茅庐
儿童戏剧教育可不是“儿戏”
年,珠海市博爱幼儿园园长陈守红受邀到意大利幼儿园学习考察,这也是陈守红首次接触儿童戏剧教育。据陈守红回忆道:“当时是12月,我观摩了一所意大利幼儿园孩子的戏剧排练现场。每个孩子的状态都很自在放松,即使演一株小草、一颗小树,都很轻松的投入,随着音乐摇摆。”
而年的珠海市关于艺术教育,当时全市只有一个“少儿花会”活动,该活动经常开展舞蹈、声乐、合唱、器乐等比赛,孩子和老师们是以竞技为目的投入到表演中。而每一次只有十几个孩子能有这样的机会,其他孩子是没法参与的。
意大利的学习考察,深深触动了陈守红,当她看到那些孩子一举一动自然的表达,陈守红憬然有悟,这就是她想要的:每个孩子都参与,每个孩子都有机会登台表演。回国后,陈守红开始与园内其他老师探讨,希望博爱纳入“戏剧教育”。
但在当年,戏剧教育对于中国来说还是一个稀缺的领域。儿童戏剧教育相关的书籍、课程几乎没有,老师们的认知也基本等同于零。陈守红深刻的明白,既然想做好,就不能草率,要对所有孩子负责,首先要改变老师们的认知,才能发挥更大的力量。当年互联网也不是很发达,陈守红带着博爱幼儿园的老师摸着石头过河,一点点去学习、去拓展。直到年,博爱成功举办了第一届戏剧节,一场没有竞技目的,完全属于孩子们的舞台。
博爱幼儿园第一届戏剧节
回想到年博爱的第一届戏剧节,陈守红说道:“当时还不是很有信心,所以在布展时,我们在“第一届戏剧节”下面加上了“六一文艺晚会”,挂了两个牌。关于舞台,我只有两个要求:所有的孩子都要有角色,所有的孩子都要有登台表演的机会。”
当时,各班的老师都炸锅了,一个班40人,每个人都有角色,这个对于老师来说难度很大。陈守红仍一再坚持,一定要满足这两个要求。最终,多数班级以歌舞的形式一批批登台表演,偶尔又插入一些简单的对白。“就这样一个简单的起步,我们的第一届开始了。”
年,博爱已经举办了十五届戏剧节。如今的博爱已不再只是歌舞那种简单形式,它们已拥有一套完善的系统,将戏剧与幼儿成长融合。从最初不成熟单一的歌舞,到今天完善且丰富的戏剧舞台。
二
博爱戏剧的生长轨迹
我们不是教孩子怎么演戏
儿童戏剧教育作为一个不被中国大众熟知的教育领域,很多人对它有误解。“什么?戏剧教育?是教唱戏吗?”、“戏剧教育是教怎么演戏吗?”、“戏剧教育?是排儿童剧吗?”
其实,儿童戏剧教育是以“戏剧艺术素养启蒙”为核心,是运用戏剧符号,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模仿能力、思考能力、表达能力、表演能力、合作能力和创作能力等等。
“儿童戏剧教育并不是教孩子怎么演戏或只是表演,而是通过戏剧的形式,掌握各种有关的知识,发展儿童各方面的能力,培养对戏剧活动的兴趣,通过角色体验、理解,产生情感的共鸣和表现”,陈守红说道。
当博爱以歌舞的形式跨出第一步,陈守红知道,这离她想要的“戏剧教育”还相差甚远。但时间证明了一切,回首这几年博爱“戏剧教育”每走的一步,她都记忆深刻。
01与奥尔夫音乐融合阶段
“奥尔夫音乐教育所倡导的是原本性教育方式,强调每个人都必须参与音乐,音乐是为每个人都能体验和学会的。即使你乐感不好,节奏不好,但并不影响你去体会,去欣赏音乐。奥尔夫的精神,跟我原本的感受是一致的,所以,博爱开始逐步吸收奥尔夫的教育思想”,陈守红说道。
博爱老师们系统学习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而其中的奥尔夫戏剧教学理论和方法给老师启发很大。这个阶段,音乐剧得到老师和孩子们的青睐,也开始把戏剧节和日常教学结合起来。
博爱戏剧节精彩瞬间
逐渐博爱的音乐剧多了起来,在排练上也耗费了一定时间,陈守红对这一问题又进行思考,“戏剧教育的最终呈现是那种自然而然流露出来的,而不是为了表演而表演,是孩子们发自内心的喜欢一个东西,享受这个舞台,不是为了训练技能去表达”。后来,博爱有了主题课程。
02
与主题课程的融合阶段
如何把戏剧活动融入课程是博爱一直在思考和探索的问题。在逐渐探索的过程中,博爱将戏剧加入了艺术领域的主题,如“京剧脸谱”、“西游记”等,尝试通过主题活动的形式开展戏剧活动。
直到年,博爱遇到了南宁师范大学的张金梅教授,她的博士研究方向就是儿童戏剧。当张金梅教授得知在南方城市有这样一所幼儿园自己摸索戏剧教育这么多年,她感到很吃惊。
当时,张金梅教授正在做一个课题,编写了一套关于儿童戏剧小中大班的戏剧主题丛书,但是还没发表。她就将这套书送给博爱做验证,博爱就这样实施一部分,同时也给张教授提反馈意见,正是因为了这一次的专家指引,博爱的戏剧教育更加完善了。
戏剧让孩子享受梦想。孩子们很多实现不了的想法、行为,都可以通过角色表达出来。
03
“飞来飞去”的流动戏剧空间
当与主题课程融合的博爱逐渐趋于完善。陈守红又提出了一个挑战,在与老师们的共同努力下,同时也在张金梅教授的指导下,博爱创设了“飞来飞去”流动戏剧空间,这是一个开放式的扮演,也可以说是一个大型的游戏空间。
扮演活动发生在幼儿园的各种空间,而不是正规的舞台。角色和场景是可以发生变化的,同一角色可以在不同的场景中表演;不同场景中也可以扮演不同的角色,而不是从头到尾扮演一个角色。在幼儿园的各个场景中,演员和观众也是可以流动的;剧情细节同样可以由幼儿自由改变,也就是说,一切都是即兴的。
那些年的“飞来飞去”
在流动的戏剧空间里,角色是幼儿自己选择的,场景布置是幼儿参与的,道具是幼儿自己做的......在这样的表演过程中,幼儿可以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与同伴交流、配合,把虚拟的情境转化为行动的过程。
对于这个流动的戏剧空间,陈守红说:“这个模式调动了幼儿的情感意识和戏剧天赋,让孩子们在戏剧活动中获得了更多的乐趣。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共同遵守社会性规则和表演秩序方面的规范,也促进了幼儿社会性的生长。”
孩子通过扮演蜗牛,
做了平时爸爸妈妈不让他在地上趴着的举动
除了“飞来飞去”的流动戏剧空间,博爱每年还举办一次角色扮演日。那一天,孩子可以扮演自己心目中最想成为的角色,有的孩子扮演超人,有的孩子扮演白雪公主,也有很多有个性的孩子角色是自创的。
“有一个孩子很有意思”,陈守红回忆道,“她父母是保健院的,有很多白床单。这个孩子就把白床单披在了身上,在眼睛那儿挖了两个洞,她说她扮演的是幽灵,你们谁都看不见我,我可以自由的在园内飘。”
扮演幽灵的小朋友
举办角色扮演日,就是要孩子们这种性格的释放,支持孩子们的探索,给予孩子们在游戏中学习和发展的机会,鼓励孩子们找到自己认为最合理的方法。
三
博爱戏剧的成长意义
让孩子认识真实的自己
戏剧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呈现一场精彩的演出。而是通过角色扮演、实践调查、人物塑造和即兴创作等方式,孩子们会更清晰地认识自我,观察世界。
陈守红说道,“让孩子能认识真实的自己,这点很重要,只有认识自己,才能建立自信。”
博爱戏剧主题活动中,《变大变小的狮子》正好说明了这一点。这个主题讲述了森林中有一只狮子非常有趣,有时胆小得连一片树叶掉下来都会害怕,但有时为了帮助好朋友忘记了害怕会变得勇敢威猛。这个故事会让我们想到生活中,有的孩子怕打针,但不能代表他是胆小鬼,他们也有很勇敢的时候。
戏剧表演的过程向孩子传达了喜怒哀乐是一个正常的情绪,孩子要正确的对自我有一个认识,而不是去否定自己,每个人都存在情绪,我们可以积极的去努力克服,而不是回避和否定。
戏剧对孩子的教育可以说像一把万能钥匙,它还可以给孩子一个正确的价值观,培养一个“完整”的人。它是一门综合艺术,它能让孩子获得很多积极正面地效果:更有创意,更擅长解决问题,更能抗压、心态更积极……
正如近两年珠海的两次台风,不仅是大人,对于孩子来说也是印象深刻的。博爱幼儿园大班的孩子们就和老师一起以《台风》为主题精心准备了一场戏剧表演。通过戏剧表演,孩子们更切实的感受到台风是什么,台风来了人们会怎么样,台风结束后如何重建家园。孩子们扮演房子、台风、鸟窝、草地、消防员、环卫工......通过这样的一个艺术形式,帮助孩子们去建立起一个正确的价值观念,是戏剧教育最有魅力的地方。
“我们不仅仅有快乐的戏剧主题,悲剧也会有。”陈守红解释道,“所有的文学品最有力量的是悲剧,有一次孩子们表演《西游记之真假美猴王》,全班都能哭起来,孩子们对孙悟空感到委屈,我认为情绪的共鸣也是很重要的。”
体验和成长才是戏剧教育的核心,所有孩子都需要发展一系列重要的能力,包括想象力、创造力、自信心、专注力、遵守规则、学会聆听和沟通、学会团队协作、控制自我、激励他人、提升领导力……这些正是戏剧教育所能带给他们的。
戏剧教育是一个充满趣味和创造性的领域,它允许孩子们在舞台上试错、冒险、交友、痛哭、大笑,并在一个安全和包容的环境中表达自我。
博爱幼儿园
年萌生想法,
年正式开始在国内率先开展
儿童戏剧教育的实践研究,
逐步形成了戏剧教育园本特色课程,
研究成果曾获得广东省的教学成果奖。
“戏剧让儿童享受梦想”
愿博爱通过戏剧教育塑造孩子的品行,
为孩子拆掉一面面墙,
帮助他们通向无限的自由与可能。
编辑:于晓晓
图片:博爱幼儿园提供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