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上面“苏氏宗亲总会”加入苏氏大家庭
苏姓出自上古帝王颛顼高阳氏。据家谱记载,苏姓人的远祖颛顼生子称,称生老童,老童生重黎和吴回。重黎和吴回在帝喾时相继担任管理火种之官,官名火正,又称祝融。后来,吴回生陆终,陆终有子6人,其中长子名樊,在夏朝时被封于昆吾(今河南许昌东),以封地名称为姓,称昆吾氏。再后来,昆吾氏的子孙中又有人别封于苏(今河南温县一带),其子孙也以封地为姓,姓苏,成为当今苏姓人中最早的一支。
苏姓为出自己(妃)姓,为颛顼高阳氏的后裔。周武王时,有司寇忿生,受封于苏国,称为苏忿生,后迁于温邑(今河南省温县西南)。春秋时,苏国被狄(中国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统称)人攻灭。苏国的后裔就以国名“苏”为姓,其得姓始祖为苏忿生。
昆吾公是苏姓的先祖,这是诸多苏谱所公认的。樊封于昆吾,又称昆吾氏。也就是说,由陆终及部族发展衍变而来的昆吾部族,其首领亦称“昆吾氏”即苏谱上的“昆吾公”。“昆吾”的字义,《夏小正》解释为:“昆,小虫。”又称,“昆者,众也。”“小虫动也。”《说文通训定声》认为,昆吾为众虫之意,吾即音的尾语。昆吾源自陆终,二者都有“众虫”之意,一方面反映二者的图腾相近;另一方面说明其部族人口众多,兴旺发达。《国语》、《史记》都记载,昆吾为“夏伯”。
苏姓的先祖昆吾公
《吕氏春秋》记载有“昆吾作陶”。《说文》及其相关著作也有“昆吾者,壶之别名。”“昆吾,圜器也。”昆吾氏也在中原地区活动。他们的踪迹与夏人相近,如在山西传说有夏都安邑的地方,有“昆吾亭”。河南濮阳为“颛顼之墟”,这里不仅有“昆吾台”,也有“昆吾之墟”,《竹书纪年》写道:“帝芬三十三年,封昆吾氏子于有苏。”“帝芬”,有的书中记载为“帝槐”,是夏代第8个王,属于夏代中期。
苏姓得姓始祖——西周开国功臣之一,与周公、召公齐名。为王族,因封于苏,故称苏忿生。也是我国最早历史文献《尚书》中记载的苏姓第一人。灭商后,周武王任命苏忿生担任司寇,相当于后来的刑部尚书。当周朝建立时,因有苏氏有功,武王赐封苏忿生以家乡十二邑建苏国,官授司寇(负责刑法牢狱)之职。苏忿生决狱牢案,明察秋毫后世尊为狱神。
苏姓得姓始祖苏忿生
苏忿生生卒年月不详,周司寇,河南省博爱县苏家作村人。苏忿生是周武王时所任命的司寇(古代最高级别的司法长官),封于苏,国于温。因为苏忿生在周国威信很高,所以又称其为苏子,所以古温国又叫苏子国。古温国的辖区有十二个:温、原、絺、樊、隰、攒茅、向、盟、州、陉、聩、怀。这十二邑当中,除了攒茅、聩属于汲郡(今卫辉市)之外,其余的都是河内郡所辖的沁阳、博爱、济源、孟县、温县、武陟、修武的属地。
西周是苏子国和苏姓的重要发展时期。苏子国与周王朝的关系密切,苏忿生担任大司寇,掌管全国刑狱司法。《尚书·立政》载:“大司寇苏公,效法谨慎,使各种法律规定用得适中,能长久在全国实施。”武王死后,成王即位,周公在告诫成王的《立政》篇中盛赞司寇苏忿生。因此,苏忿生在朝威望及地位很高,有与周公、召公齐名的苏公之称。
到了春秋时期,奴隶主贵族的礼乐制度发生动摇,周天子的神圣地位受到挑战,尤其是周平王将国都从长安东迁洛阳后,古温国与东周国都仅一河之隔,苏国成为重要的王畿之地,其互相间的关系日益恶化,矛盾加剧。主要矛盾来自郑国。郑国国君姬友是周宣王的同父异母兄弟,初封在关中西周王畿之地,后郑武公随周平王东迁到洛阳,在新王畿建立郑国,地域与苏子国接壤。郑国势力不断扩张,不仅先后吞并了周边的郐、虢等国,还企图挤掉苏子国。周平王去世,周桓王即位,在郑庄公的胁迫下,周桓王擅自将苏子国部分领地划给郑国,引起苏子国与周王室不和。
苏子国与周王室和郑国的矛盾的加深,使苏子国不得不加强与西北少数民族夷狄的来往,以减少来自周国与郑国的压力。但是,苏子国与夷狄的交往原则是:“不即于狄。”即,就,迁就,就是说苏国并不一味迁就夷狄,于是引起了夷狄的不满。这种矛盾导致了夷狄的入侵。“僖公十年秋,狄灭温邑。”在夷狄入侵的时候,周王室又坐视不管,致使夷狄灭温。
《中国人名大辞典》载:“苏忿生。周武王时司寇。能敬狱事。封于苏。”《中国地名大辞典》在介绍苏的时候说:“苏,古国名。巳姓,夏殷时本封在临漳县西。苏忿生为周司寇。国于温。《孔传》忿生为武王司寇。封苏园。”明确告诉我们,苏忿生的家园叫苏园,博爱县苏家作村《毋氏族谱》提供了苏园的确切地点。《毋氏族谱》载,始祖“名宾古,宋朝真宗时在汴梁作官,因居大河(黄河)忧患,因事适河北(黄河北),欲卜地,以河内地处山麓,非河南下洼者,比行至苏家作村,有碣石云:‘周司寇苏忿生故园。唐朝仪凤三年立。苏家作村。’因相阴阳,北高亢则峣角难耕,惟此地折中焉,山水映带,灵秀钟毓,显得可以居业。”从这个记载,清楚的记载了苏园的位置和来历。这说明,苏园就是现今的河南博爱县苏家作村。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