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都市报

您现在的位置: 博爱县 > 博爱县旅游 > 豫西北村落村名的起源与演变

豫西北村落村名的起源与演变

发布时间:2020-8-15 15:34:38

村落

近十来年,我在豫西北从事田野考察,在规划考察点时,除了翻阅文物局的普查报告外,就是查阅地名志。地名志反映了一个地方的变化,是非常重要的志书。由于参与编写地名志的人员,史学(历史地理学)修养不同,导致地名志质量参差不齐。连锁反应是,那些引用地名志的学者所做的论文就有可能出现瑕疵。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地名志中不少以洪洞移民的姓氏作为村名来源,其实并不符合历史。还有些将村名的起源上溯到先秦、两汉,简直夸张至极。豫西北先秦时期的地名可考的不多,这些早期的城邑名称有些演变成后来的村名,沿用至今,比如邘国演变成邘台村。

从事地名研究,尤其是村名的研究。我们首先要搞清楚村落是什么时候起源的,其次才是村名的来源与变化。比如《博爱县政协文史资料——清化怀商记忆》将坞壁作为坞庄地名的来源,就是个笑话。坞壁产生于东汉末年,魏晋北朝时期,社会动乱,乡里豪族率众聚集形成坞壁,从而自保。在坞壁产生之前,便有村落的存在,只不过当时叫“聚”(丘)。

据学界研究,村落起源于汉代,时称“聚”“落”“格”。“聚”在当时还不像唐代的“村”那样具有行政意义和法律意义,只是自然的百姓居住区。随着社会的发展,“里”与“聚”开始分化,“聚”开始具有“村”的组织意义。长沙走马楼出土的三国吴简,称“丘”。“里”与“聚”分离后,魏晋南北朝时期,“聚”慢慢被“村”所取代。《颜氏家训·勉学》载:“吾尝从齐主幸并州,自井陉关入上艾县,东数十里,有猎闾村。后百官受马粮在晋阳东百余里亢仇城侧。并不识二所本是何地,博求古今,皆未能晓。及检字林、韵集,乃知猎闾是旧猎余聚。”“猎闾村”原本是“猎余聚”。“村”的演变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南、北两种路径。“村”在南方发展较快,北方发展出现了波折。

豫西北地区,当时属于魏、西晋、北朝,因战乱,这里出现了“坞壁”。“村落”淹没在“坞壁”当中。博爱人以坞庄起源于坞壁,援引的史料是“郭默,河内怀人。少微贱,以壮勇事太守裴整,为督将。永嘉之乱,默率遗众自为坞主。”《水经注》载,“河内轵县有张白骑坞,在溴水北原上,据二溪之防,北带深隍,三面阻险,唯西面版筑而已”。北魏孝文帝为了削弱这些豪强大族、宗主的独立性和政治势力,推行“三长制”。随着北周的发展,政局的稳定,“坞壁”的军事防卫功能逐渐演变成组织日常生产。坞壁多则数千家,少则数百家,不能直接演变成村,而“坞壁”下的小聚落慢慢变成村落。“坞壁”随之消失。

隋唐时期,“村”开始具有行政意义,正史以及石刻中的村落名称开始大量出现。豫西北的村落名称,能考察到北朝时期的不多。

研究村名,除了需要了解“村落”的起源,还要熟悉基层组织制度的变化。比如“里聚制”“里市制”“乡里制”“乡管制”“里甲制”“保甲制”以及明代“卫所制”等等。考证地名的变化的不二法门,就是大量收集石刻文献。因为石刻文献中含有大量的村名信息。

牛永利

感谢您的支持!



转载请注明:http://www.boaixianzx.com/baxly/5692.html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 冀ICP备2000001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