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作村村乐
生活.资讯.活动.美食.玩乐.公益.推广
小编查询购票事宜!
我县在年从沁阳析出,取孙中山先生倡导的“自由、民主、平等、博爱”中之博爱,取名博爱县,到年,已经足足90年。在这建县90周年的重要时期,小编就带大家来探寻一下我们博爱当地的历史文化吧!
作为一名合格的博爱人,我们都知道自己的家乡为何被称为“博爱”,就像我们每个人的名字背后都有家人赋予的深刻内涵,那么博爱的其他乡镇,他们的名字背后到底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和内涵呢?
柏山村的故事相传很久以前,月山脚下住着一位农夫,他四十多岁,无忧无虑,靠开荒种地度日子。有次他上山时发现一处山洼青草茵茵,便割了一筐打算回去喂猪。谁知割过的草转眼间又长了一尺多高,他愣了一会,断定地下必有宝物。
次日,他带了镐、锨等工具,动手挖宝,可挖了半天只挖出一个半截缸,他大为扫兴,叹口气自言自语道“当个猪盆也可以”,就带了回去。
第二天早上,他往猪盆里倒满食料,就上山干活去了,晚上收工回来后,他发现猪盆仍是满当当的,好像一点也没吃,他以为猪生病了,再仔细一瞧猪活蹦乱跳,肚皮滚瓜溜圆,嘴上还沾着猪食,他心里才稍稍安定下来。
一连几天,他再没有加过一次猪食,而且猪也越来越肥。他心里犯了疑,就围着破缸转来转去,想仔细瞧瞧有什么东西作怪,突然一阵风把他的帽子刮进缸里,他急忙去捞,谁知捞了一个又一个,捞之不完。他心里突然明白了此缸是个聚宝盆,于是他放了一个元宝,照样是取之不尽,他非常高兴:从此再也不愁吃,不愁穿。
此事很快让山下的一伙强盗知道了,并给他送了信:限三天交出聚宝盆,否则杀头。农夫害怕了,独自想了想,决定逃离此地。他把元宝放进盆里,取足之后,正要动身离去避难,犯愁聚宝盆不可能随身携带在身。于是他趁着天黑带着聚宝盆到山上掩埋,为了以后便于寻找,他在一棵柏树下挖了个坑,埋了聚宝盆后将柏树折断以作记号,便离开了此地。离去不多远,他就被强盗抓了去,终因受不了严刑拷打,只好一口招认了埋宝地点。强盗让农夫带路上山去找宝盆,可上山一看,满山遍野全是无顶柏树,聚宝盆无法寻找,气得砍倒了几棵柏树,垂头丧气下岗去了。
原来农夫把聚宝盆埋在柏树的根部,柏树便到处延伸,生长开来,形成满山遍野绿郁葱葱的柏树林,故后人称月山也为柏树山,后来乡人以柏树山为村名,简称为柏山。
磨头村的由来以前,在博爱县城西南7.5公里处,有一个村庄叫藏富村。在该村东北3公里处有一白马寺,相传寺内大殿东山墙上画有一匹白马。每逢冬季夜深人静时,这匹白马就到地里啃吃麦苗,先向南吃到今东马村边,再向西吃到今西马村边,又转向北吃到藏富村边,到天将放亮时白马即磨头向东返回寺中。
那时,农民为了保护麦苗,每年农历十月初一,各村都要唱戏,或者开会,或者出通告,实行“断麦啃”,即不准再放牲畜吃麦苗。有一年“断麦啃”之后,人们发现麦苗还是不断地被吃掉,于是互相怀疑,甚至有人在村口骂街,闹得邻村人都反目为仇。有一个农民下决心要弄清事情的真相,就在一天夜里手拿皮鞭藏在地里,想看看到底是谁家的牲畜跑出来啃麦苗。
等到天将亮时,那个农民看到一匹白马由南向北,边走边吃麦苗。当白马走到自己身边时,他扬手一鞭,打掉一个马耳朵。白马受惊后,磨头向东跑去。那农民拾起马耳朵一看,十分惊异,原来是一只泥耳朵。这农民就跟踪寻到白马寺,见墙上画的白马少了一只耳朵,他把拾到的泥耳朵往上对,正好对住。于是白马显灵夜啃麦苗的事就传开了。村民们也尽释前嫌,和睦相处。
后来人们因白马夜啃麦苗事件,把东边的村叫“东骂”,西边的村叫“西骂”,白马由藏富村磨转头跑回寺中,便把藏富村改名为磨头村了。后因东骂、西骂两个村名不雅,便把骂字改为马字,从此就有了东马村和西马村。
张茹集村的故事传说曹魏的大将军司马懿,早有谋篡之心。为尽快实现他的愿望,便请了个风水先生到唐村司马祖茔看风水。风水先生看了司马家的茔地后说,你家祖茔因背靠秦河,出了你十三世祖殷王司马卬。秦河,即现在博爱境内的运粮河,古时叫秦河: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素有建功立业之心的司马懿韬光养晦,搬到温县的一个远离政治中心的地方,招兵买马,形成了一个集镇,后人称那个地方为招贤镇,并在那里建了新茔。司马家新茔南近黄河,北眺沁河,形成二龙戏珠之势。但是,沁河距离招贤太远,得不了气。只能一条龙独舞。这样的风水,做个王侯将相,也就足了。如果要把官做得再大,必须让北部的龙(沁河)向南来,这样,两条龙才会互相配合,共同戏珠,到那个时候,你家就会出真龙天子。
司马懿听了不禁怦然心动。于是便问:“龙得水还需多长时间,”风水先生用手指在掌中掐来算去一番,胸有成竹地说:“大约还得一百年。”司马懿迫不及待地问:“能否快点?”风水先生附在司马懿耳边,如此这般交待一番,司马懿点头称是。过了几天,司马懿便派大军在丹河入沁河之处,向南扒开了沁河,使沁水蜿蜒东南流去。司马懿改道沁河,把沁河向南迁移了很长一段距离,使司马家得了王气。
张茹集原先是一个集镇,由于沁河改道南移,沁水从中间穿过,将这个集镇冲为四个自然村。人们称为北张茹、南张茹、东张茹、西张茹。
关于四个张茹集村产生的年代,《河内县志》记曰:“张茹皆宋时村名。”其实张茹的村名,考之于史籍,应在汉、晋之前。《晋书·地理志》载:“慕容恪遣悦绾追吕护及于野王,吕护谋引师袭邺,升平五年慕容恪讨之。”张茹集《皇甫家谱·皇甫氏考》载:东晋前燕冠将军(皇甫)真“从慕容恪帅兵,讨河内野王城叛臣吕护。护既平,因家焉。今河内郡东北张茹镇是也,其坟具在。”年皇甫真的墓碑尚在。由此可知,北张茹集在晋时就存在。民间传说张茹集镇源于汉时司马懿让人看风水,使沁河南迁,是有一定道理的。由此传说判定张茹四村应存于东汉末年。
大新庄村名的来历大新庄位于博爱县城西北5公里,北邻九府庄,南邻前辛庄,东邻连张,西邻狄林村。原名上省庄。
明万历15年《二次重修庙院碑记》对大新庄村名的来历有所记载:“大新庄,原名叫新庄,源于当时村庄受到洪水冲淹,房倒屋塌。灾后,居民便在村原址南1.5公里处,盖房定居,成了一个新的村庄。”这个记载告诉我们两个问题:一是明确了上省庄原来的位置,即现在村庄向北1.5公里处;二是大新庄村存在于明万历十五年之前。
据大新庄的老者们说,当时上省庄,在丹河东畔的山坡附近,即后来老丹东局附近。说是有一年丹河发生了重大水灾,丹河水倒灌,大水汹涌彭拜,直冲上省庄,附近村民都来救灾,但是,因水势凶猛,难以抵挡。修筑的土堤瞬息就被洪水冲刷得无影无踪。于是,商户们运来了所经营的铁锅,将土装满铁锅,将装满土的铁锅层层堆砌成铁锅堤,才阻挡住了丹河的洪水。尽管如此,上省庄还是被洪水冲毁。于是,洪灾过后,上省庄村民在现在的村址建立新的村庄。因为异地而建新村,村民们共议村名为新庄。
义沟村的由来元朝末年,怀庆府居民大都被迁往开封。朱元璋即位后,决定把洪洞县民迁往怀庆府。迁民中有两户人家迁到了现博爱县城东3公里处,各自开垦荒地方种植庄稼,饲养猪羊。为了避免麻烦,他们在田野的中间拢起了一条很长很宽的田埂,作为两家的分界线。然而农民种田,向有隔埂拱地的陋习,两户人家常因毁坏田埂产生纠纷,有时大吵大闹,有时干戈相见,双方闹得互不往来,如同仇人一般。晚辈们目睹老辈人的过错,深感痛心。随着日月交替,两户的家长相继去世。后辈们便坐下来商议办法。商量来商量去,最后决定在分界的地方挖一条沟,再刻个石碑,刻写上“仁义沟”三个字,埋在沟的中间,表示两家一要讲仁,二要讲义,谁也不准损沟拱地,以免伤了和气。自此以后两家互不侵犯,和好如初,各耕其田,互相帮忙。这条沟就成了名副其实的仁义沟,仁义沟也成了这个村的代名词。
仁义沟不仅是地界沟,也是排涝沟。每逢雨季,常有洪水泛滥。为了防洪排涝,百姓们又在村北村南挖了两条宽约两丈,深约七尺以上的大河沟,东西两面又自然形成了两条深沟,这样村的四周都有深沟,每次遇到秋雨连绵,洪水泛滥,淹没庄稼的时候,这几条沟又成了排涝泄洪沟。
仁义沟,行仁义,村里百姓善良好客,很重义气,从不难为过往客商,所以这些商人小贩都愿意到仁义沟做生意。于是,仁义沟的村民越来越多,成为一个繁荣的大村庄。
仁义沟石碑是村民行仁仗义的标志。然而,风耗日晒,霜雨雪月的砥砺使仁义沟碑日渐漫漶。加之人们常在石碑上磕锄墩锨,石碑上的“仁”字漫漶失去本来面目,从此这块石碑就只剩下“义沟”二字了。加之三个字村名没有两个字村名叫起来顺口,人们便逐渐将仁义沟村名简称为义沟村。由于无伤大雅,村民也没有人去纠正这种叫法,于是义沟二字也逐渐成了该村标志性称呼。
这些故事里面,即有生动有趣的神话故事,也有历史名人的传说。我们能够将安徒生童话里的故事倒背如流,却鲜有人知晓身边流传的这些故事。
小编觉得,大家完全可以把这些故事讲给身边的人听,让身为博爱人的我们更加了解自己的家乡,对这片土地增添一份热爱和关怀。
来源:平安博爱
2大福利送给大家!
焦作各乡镇村正在普及医保电子凭证月底前完成激活任务所有交元医保的城乡和城镇用户请你务必在12月31日前激活你的电子医保卡以后挂号、就医、购药、住院都可以“码上办”不怕丢!不怕忘!随时用!如何激活医保电子凭证
(扫描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