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飘雪依依
图片网络下载,感谢原创作者
『长相思◆人字排,一字排』
人字排。
一字排。
才下眉头又上来。
山前杜宇哀。
海之涯。
天之涯。
剪烛西窗何日哉。
叫奴心上猜。
说到西窗剪烛,或许友友都会不由自主的想到,晚唐李商隐的《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译文:你问我回家的日期,归期难定,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已涨满秋池。什么时候我们才能一起秉烛长谈,相互倾诉今宵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
短短四句诗,写得明白如话,不用典故,不用比兴,直书其事,直写其景,直叙其话;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蕴无限深情于质朴无华的词语之中,给人留下无穷的回味余地。
李商隐(约年-约年),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
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
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河南焦作市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作品收录为《李义山诗集》。
寄北:“北”就是北方的人,可以指妻子,也可以指朋友。有人经过考证,认为它作于作者的妻子王氏去世之后,因而不是“寄内”诗,而是写赠长安友人的。但从诗的内容看,按“寄内”理解,似乎更确切一些。
诗人当时在巴蜀(现在四川省),他的亲友在长安,所以说“寄北”。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亲友的深刻怀念。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一问一答,先停顿,后转折,跌宕有致,极富表现力。将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已跃然纸上。
接着写了此时的眼前景:“巴山夜雨涨秋池”,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与夜雨交织,绵绵密密,淅淅沥沥,涨满秋池,弥漫在巴山的夜空。
将此时的愁苦,借眼前景自然显现;但是作者并没有说什么愁,诉什么苦,却从眼前景中驰骋想象,另辟新境,表达了“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愿望。构思新颖,别出心裁,设身处地的想想,情真意切,字字如从肺腑中自然流出。
“何当”(何时能够)这个表示愿望的词,是从“君问归期未有期”的现实中迸发出来的;“共剪……”、“却话……”,是由当前愁苦的境遇而激发的对于美好未来的憧憬。盼望归后“共剪西窗烛”,则此时思归之切,不言可知。
盼望着他日与妻子团聚,“却话巴山夜雨时”,与此时“独听巴山夜雨”无人共语的寂寥,也不言可知。独剪残烛,夜深不寐,在淅淅沥沥的巴山秋雨声中阅读妻子询问归期的来信,而归期不定,其心境之郁闷、孤寂,是可以想象和体会的。
作者跨越时间空间去写未来,盼望他日重聚时倾诉今夜的一切。用未来的美好时光,反衬出今夜的孤独和寂寞;而今夜的寂寞愁苦又成了未来剪烛夜话的内容,增添了重聚时的乐。
李商隐的诗,特别是他晚年的诗,感伤情绪很浓。这种感伤反映了当时的黑暗,反映了他个人遭遇的不幸。《夜雨寄北》,虽然有些欢欣的折光,总的看来,也是感伤的。
只是这种感伤表现得很曲折、很深沉。一句“巴山夜雨涨秋池”,隐含了多少丰富的潜台词。这里似乎不是由于夫妻分离而感到的痛苦,实在是深深包含了诗人此时此地回顾一生的哀愁,隐含着对于现实的愤懑与绝望。#最美诗词#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