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过几天,
就是“六一”儿童节了,
是孩子们最开心的日子,同样,
这一天也是胡亚美感到
最幸福的时刻。
胡亚美
带领的研究小组,
将小儿白血病治愈率提高到74.4%,
这曾被认为是我国的“不治之症”,
令世界为之瞩目。
年,
胡亚美出生于一个富商家庭,
优越的家境使她从小受到了
良好的教育。
从小,
安徒生、鲁迅和巴金的作品,
使胡亚美强烈地感受到人间的不平,
她想依靠平等博爱精神去拯救人民,
于是她立志要做一个医生。
年,
她从北京大学医学院毕业,
在诸福棠医院
(医院前身)任职。
年,
当时号称亚洲最大的
医院正式启用,
胡亚美担任内科副主任,
专攻小儿血液病。
年,
胡亚美从调查材料中注意到,
北京城区5~14岁小儿死亡原因中,
恶性肿瘤上升至第一位。其中,
白血病约占1/3。
长期以来,
我国白血病临床研究都是空白,
60年代的孩子,如果得了白血病,
就等于和死亡划上了等号。
胡亚美
决定进行白血病研究。
当时,从事这项研究风险大、病死率高,
治疗一个病人最少要持续三年
左右的时间,还要长期观察,
并做大量的工作。
这期间,
正赶上文化大革命,
有人劝她,这时还搞这个少见病,
被整的风险太大。
但是,
胡亚美依然义无反顾,
什么对孩子的威胁最大,她就搞什么,
将个人得失置之度外。
当时,
中国孩子的体质差,
承受不了大剂量的药物,
但剂量不足又不能有效控制病情。
同时,
国内也没有经验可借鉴,
胡亚美就借鉴国外的文献,
根据中国孩子的体质,
制订出白血病化疗方案。
胡亚美认为,
作为一个儿科大夫,
最重要的是要有爱心,
视病人如亲人。
为救人,
她曾无数次地献血,
以致血管被扎坏,取血困难。
在她的办公桌抽屉里,
总是存放着一笔钱,
来救助贫困病儿。
很多陌生人,
都会叫她胡阿姨或胡奶奶,
问到时,他们的回答一般都是:
“我妈妈说了,我的命是您救的。”
“小时候您给我看的病。”
20世纪80年代,
这种药品生产出现了断档,
由于车间密闭不好,药品粉末被工人吸入,
既可杀死癌细胞也可杀死正常白细胞,
工人们都反对继续生产这种药。
胡亚美心急如焚,
马上赶去上海找药厂厂长交涉,
并给工人们做工作。
在药厂,
她拿出白血病患儿统计数据,
和在痛苦中挣扎的白血病患儿的照片,
工人们纷纷淌下了热泪。
最终,
在胡亚美的奔走下,
国家拨出专款为生产
这种药品的制药厂引进设备,
保证药品能够源源不断地供应。
为了战胜
威胁中国儿童的白血病病魔,
胡亚美不知熬过了多少不眠之夜,
在病房前、在实验室里……
她清瘦的身影无处不在。
她回忆,
即使已经工作二三十个小时,
但当在死亡边缘的病儿被抢救好了,
还能够叫她一声阿姨,
就是她最大的乐趣。
年,
胡亚美亲自领导的白血病
临床研究取得了初步成果,
患儿可持续缓解3年。
在此基础上,
专业组认真总结经验,改进方案,
使名患儿中近期缓解率达到95.6%,
坚持治疗的患者5年持续缓解率为53%,
达国内领先水平。
到年底,
例白血病患儿存活5年以上,
其中余例已参加工作或上大学,
18人结婚并生育了21个健康宝宝。
3年5月31日,
温家宝总理在儿童节前夕,
到医院看望患病儿童时,
胡亚美建议设立北京儿童血液肿瘤中心,
总理当场表示赞同。
随后,
温总理多次批示,
要求有关地方和部门要
“把北京儿童血液肿瘤中心建好,
为全国儿童健康服务”。
6年,国务院批准立项。
9年,
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
温家宝冒着细雨看望了为卫生事业
作出突出贡献的胡亚美院士。
一落座,总理就告诉胡亚美:
“目前,这一项目的立项、投资
和征地规划都解决了。”
现在,
她所组建的血液科已
成为北京市重点科室,
医院的血液病房也已扩建,
并成立了北京市儿科血液病研究中心。
胡亚美的相册里,
始终保存着这样一张照片:
她怀里抱着两个刚出生的婴儿,
笑得那样开朗、那样深情,
这是被她治愈的病儿的孩子,
她笑称自己又多了两个孙子。
人说“医者父母心”,
这位被誉为“儿童守护神”
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杰出儿科专家,
将自己的毕生精力都
奉献给了孩子。
致敬!
文/科协改革进行时编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