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澳门的妈祖阁,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禅院。禅院是佛教寺院的一种,是供禅师们参禅悟道修行的场所。澳门有三大禅院,莲峰庙、妈阁庙、普济禅院,其中妈阁庙(妈祖阁)最为古老。
妈祖阁妈阁庙,位于在澳门半岛的西南面,沿岸修建,背山面海。妈祖阁的对面是海事博物馆,据说博物馆的陈列大楼就建在当年首批葡萄牙人登岸的地方。一五五三年葡萄牙人在庙宇前的古码头泊船上岸,向当地的福建人打听这是什么地方,福建人误以为问的是庙宇的名字,说是阿妈阁。此后,葡萄牙人就用福建方言“妈阁”的谐音“马交”来称呼澳门,叫做“马交港”。
妈祖阁博物馆前,当地人可观赏河流以及供奉“娘妈”天后的道教庙宇(妈祖阁),“娘妈”是渔民所信奉的保护神。这一带以往称为阿妈阁,因此“AMAKAO”后来成为澳门名字的起源。
石刻妈阁庙为澳门最著名的名胜古迹之一,始建于明弘治元年(一四八八年),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妈阁庙内主要供奉道教女仙妈祖。妈阁庙的大门门楣顶部为飞檐状屋脊,华丽美观。庙门口有一对石狮,雕工精美,栩栩如生,是三百年前清人的杰作。在各具特色的建筑物之间,有石阶和曲径相通,四周苍郁的古树,错杂的花木,纵横的岩石,把园林的幽雅和古庙的庄严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显得古朴典雅,雄伟壮观,极富民族特色。
石刻妈祖阁是澳门最早的道教庙宇之一,为福建商人所建,称为“阿妈阁”。相传四百多年前(明代),有一福建商人在澳门附近遭遇飓风,危在旦夕,幸得“显灵海上消灾解难”的天后娘娘解难相救。后来这位商人在神女显圣处设庙纪念以谢神恩,被称为“娘妈角”(即现在的妈祖阁)。据记载,一八七四年、一八七五年,妈阁庙先后两次遭受火灾,一八七五年(清光绪元年)开始重修,至一八八七年(清光绪十三年)落成,形成今天的样子。
妈祖阁妈祖阁平时香火不绝,每年农历除夕、三月廿三日妈祖宝诞、九月九日重九节,这里更是人山人海,热闹非凡。为什么澳门妈阁庙的香火如此旺盛,海外华人也都信奉妈祖呢?
妈祖是人,也是护航海神。妈祖在海上舍己救人,为民消灾解难的博爱精神受到人们的尊敬,信众就把她当作神来朝拜。
在妈祖阁上面俯瞰下面讲讲有关“妈祖”的故事。据记载(史料和福建莆田地方志),妈祖生于北宋太宗建隆元年(九六零年)农历三月廿三日,卒于太宗雍熙四年(九八七年)二月十九日。她是福建莆田湄洲郡巡检林愿的第六个女儿,原名林湄娘,因她从出生到满月从不啼哭,故又名默。林默娘自幼聪颖,为人善良,乐于助人。有一年她随父兄渡船外出,中途遇浪,船覆落水,林默娘下水救父。她也屡次在海上救助遇难之人,还为百姓驱逐瘟疫,治病救人等。人们为感谢其恩德,称林默娘为“妈祖”,福建话“妈祖”是“母亲”的意思,并被奉祀为“护航海神”。
妈祖阁对面的海事博物馆莆田人最初供奉妈祖的庙宇称为神女庙、神女祠。林默娘海上救人的故事和传说逐步被人们神化,得到信仰者广泛热烈的信奉。历代王朝也顺应民心支持妈祖信仰,宋代封妈祖为“夫人”,元、明二朝加封为“天妃”,清朝晋封为“天后”。由于妈祖拥有博大慈爱的襟怀和救苦救难的高尚品德,人们为了表达对她的崇敬,一千多年来赋予她诸多神奇的色彩和美丽的传说。
中华儿女也从妈祖的传奇故事中体会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看到了中国优秀文化的光彩。经过千年的演绎,妈祖文化已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妈祖也是海峡两岸及全球华人共同敬重的海上女神。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联合国授予中国妈祖“和平女神”的称号。
据记载,现在全世界有妈阁庙近四千座,信众二亿多人。妈祖的名字凝聚着千千万万海内外中华子孙爱国爱乡、虔诚向善的心愿,妈祖信仰已经成为联络海内外、沟通全世界的桥梁和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