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80后的贵阳人,我对邻里关系几乎没有很深的体会。
楼与楼之间,与邻居的交情止于走道里侧身而过,道一声“谢谢”或是“上班去啊”的客套话。
而这场疫情,却拉近了人与人的距离。从互不打扰的对门,到一起团购,互相帮助的战友。尤其在最近,我又重新认识了一位“老邻居”,他就是人人口中的“冬阳哥”。
“冬阳哥”名为彭冬阳,因为患有小儿麻痹症,后来发展为股骨头坏死,从此落下了腿疾。然而,他却主动放弃领救济金,在社区开起了一间食杂小店,一开就是20多年。“冬阳哥”说:“这样不仅可以自食其力,还可以方便小区居民买到小商品。”
疫情期间贵阳实行静态管理,“冬阳哥”主动承担起社区的疫情防控工作:看见有人在小区里闲逛,他会上前劝解几句;由于买不到物资,很多邻居心急如焚,他和爱人组织团购买菜分发给大家;有一天晚上,附近工地、餐馆的打工者寻求帮助,他就把家里的饭菜送给了他们……
提起“冬阳哥”,南明区博爱路社区居委会主任任建新竖起了大拇指,她介绍说,9月18日,“冬阳哥”向社区捐赠了斤大米,并再三叮嘱把这些大米送给生活困难的居民、特殊困难儿童和高龄、独居老年人。
“冬阳哥”(左二)为社区送来斤大米
“抗疫当前,我只想尽点微薄之力。”他说道。
邻居们都说,“冬阳哥”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好心人,他还创办了一家名为贵州同创蓝天的汽车租赁公司,专门为单位、老人及孩子提供接送和租车服务,聘请的员工大部分是残疾人,由于经营诚信和解决就业,曾获得市、区残联部门的表彰。
“冬阳哥”的故事和一个个善举,在疫情中温暖了大家,让以往淡淡的邻里关系,突破了边界感,多了人情味,也更加明白社区的真正含义:互助友爱、远亲不如近邻、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社区是一个大家庭……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冯艳
编辑杜兴旭周梓颜
二审刘莹徐微微
三审闵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