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都市报

您现在的位置: 博爱县 > 博爱县习俗 > 五个深度融入接轨大湾区一体化

五个深度融入接轨大湾区一体化

发布时间:2024/2/26 13:19:05
北京那个医院治疗白癜风 https://myyk.familydoctor.com.cn/2831/schedule_111467_1/

本文转自:南方日报

“带动广州、佛山、东莞、中山等市的省级改革创新实验区协同探索。”5月31日,广东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正式发布,中山被赋予了新的使命。

报告提出,“要提升一体化水平,把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作为突破口,深化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社会治理等对接融合,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珠江口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试点,着力打造环珠江口公里‘黄金内湾’,带动广州、深圳、珠江口西岸三大都市圈协同发展、聚势腾飞。”

作为中山市唯一的国家级高新区、全市创新发展的主引擎,火炬开发区正位于环珠江口公里“黄金内湾”范围内。在中山推动珠江口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火炬开发区应当承担起怎样的新职责、新使命?如何抢抓省级改革创新实验区建设的契机,奋力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6月1日,南方日报专访了火炬开发区党工委专职副书记、纪工委书记吴韶毅。

●南方日报记者何伟楠杨慧荣

争取率先实现与前海合作区的互动发展

南方日报:省党代会报告提出,要带动广州、佛山、东莞、中山等市的省级改革创新实验区协同探索。您如何理解这一历史性机遇对中山、对火炬开发区的意义?火炬开发区将如何用好自身优势,积极参与中山省级改革创新实验区建设?

吴韶毅:中山是珠江口西岸都市圈的重要一员,更是珠三角三大都市圈——广州、深圳、珠江口西岸都市圈的融合交汇点,在三大都市圈协同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省党代会提出支持中山建设省级改革创新实验区,既是信任,也是责任,更是沉甸甸的使命担当,为我们坚定信心、凝聚力量,推动中山市和火炬开发区高质量发展带来重大利好。中山火炬开发区将加快融入“双区”和两个合作区建设,尤其是担当起“深中一体化”的“桥头堡”,抢抓省级改革创新实验区建设契机,奋力开创火炬开发区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改革是发展的第一动力,唯有不断解放思想,持续深化改革,才能有效破除前进途中一切体制机制障碍。省党代会报告提出,支持中山省级改革创新实验区建设,中山火炬开发区作为国家高新区,理应担当起科技与经济领域改革的先行区和策源地的角色。

火炬开发区将深度融入大湾区改革浪潮。我们将抓住机遇,先行先试,主动对接前海合作区制度创新经验做法,率先实现与前海合作区的互动发展,尤其是在营商环境方面要多向深圳等珠江口东岸先进城市积极借鉴。同时,借助省级改革创新实验区建设的“东风”,我们将积极争取更多的政策“大礼包”。比如,民众街道的地理位置非常优越,直接连通前海、南沙两大自贸片区,是珠江口“黄金内湾”的重要一环,以中山建设省级改革创新实验区为契机,我们迅速提出将民众街道增补为全域土体综合整治省级试点乡镇或享受省级试点支持政策,从而破解民众街道土地瓶颈问题。

协同广深港澳科研机构开展科技攻关

南方日报:省党代会报告提出,要提升一体化水平,把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作为突破口,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珠江口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试点,着力打造环珠江口公里“黄金内湾”。

当前,广东省正在规划建设深圳—中山产业拓展走廊。作为中山市创新发展的“主引擎”,立足对接深圳的桥头堡,火炬开发区将如何加快“东承”步伐,推动深中一体化深度融合发展,打造区域协调发展的先行样板?

吴韶毅:火炬开发区将深度融入大湾区创新链条。中山市是唯一与深莞、广佛、澳珠三大极点毗邻的城市,作为中山市唯一的国家级高新区,火炬开发区把科创引领摆在突出位置,加快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以创新链推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以头部研发、头部引领带动产业引领力、产业号召力。

接下来,我们将继续深度嵌入粤港澳大湾区创新链条,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加强与广深港澳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合作,协同开展科技攻关。我们也将坚定高新步伐,力争布局更多重点实验室、科研机构、科研院所在火炬开发区,为打造中山创新发展“主引擎”蓄势赋能。

依托“十大片区”增强产业平台竞争力

南方日报:以建设省级改革创新实验区为统领,火炬开发区如何以产业、交通等“六个一体化”为抓手,参与推动珠江口东西两岸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吴韶毅:我们要深度融入大湾区交通体系。省党代会报告指出要加快建设“轨道上的大湾区”,中山市和火炬开发区在其中大有可为。随着年深中通道建成通车,火炬开发区内有深中通道出口、城轨中山站出口等战略通道,外与广州南沙枢纽站毗邻,以及未来南珠中城际开通,中山市尤其是火炬开发区将进入深圳、广州“半小时通勤圈”,双城生活触手可及。

我们要将视野跳出中山,从整个大湾区的角度来布局交通基础设施,当好“承东启西”的枢纽。火炬开发区正加速打造“两横两纵”(两横:南中高速、中开高速;两纵:广澳高速、东部外环高速)高速路网和“四横两纵”(四横:阳光大道、火炬快线、世纪大道、博爱路及东延线;两纵:逸仙路、玉泉路)快速路网,加快构建西至逸仙路、北至火炬快线、南至博爱路、东至玉泉路的内部环线,力争年实现无缝对接深中通道。

我们还将深度融入大湾区产业布局。大湾区时代,“集聚效应”与“虹吸效应”并存,从交通枢纽转变为产业和资源配置的中转站,是防止“通道”变“过道”的关键。

目前,火炬开发区正打造健康医药、智能装备、光电信息、检验检测、数字创意、都市农业“3+3”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相关产业集群化发展,深度融入省战略性产业集群建设。前期,国家健康基地被纳入省发展生物医药与健康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行动计划“十大产业特色园区”建设工程,我们将以此为契机,争当生物医药强省建设排头兵。

同时,我们谋划了万亩级“5+5”十大片区,包括5个新片区(智慧产业园、鲤鱼产业园、科技新城中心数字与科技服务片区、岐江新城火炬片现代服务平台和岭南风貌绿色产业区),以及5个“工改”片区(东利片区、张家边片区、沙边片区、窈窕片区、沙仔片区)。未来,我们将依托“十大片区”,增强产业平台的承载力、带动力和竞争力,积极对接来自广深港澳的高端创新资源,聚焦主导产业精准引进建设一批现代产业龙头项目,推动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改造,促进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

打造“快工作、慢生活”幸福城市

南方日报:提升人居品质、打造高质量发展空间是提升城市竞争力、融入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路径。火炬开发区如何坚定不移实施民生福祉提升工程,在新一轮大发展中持续提升城市品质?

吴韶毅:火炬开发区将深入融入大湾区优质生活圈。人民群众对大湾区最直接的愿景就是“宜居宜业宜游”,省党代会报告也从文化、生态、民生等方面作了部署。

长期以来,生态宜居一直是中山的名片,火炬开发区将大力发展数字创意等产业,深度挖掘“岭南水乡”“‘四最’按语”“大环村”等文化资源,打造珠江口西岸文旅高地。环境问题,尤其是水污染治理也是重中之重。前段时间全市启动了水污染治理大兵团作战,火炬开发区作为重要阵地,将全力以赴完成预期目标,争取明年中山港街道河涌水质全面消除黑臭。

民生福祉提升是打造大湾区优质生活圈的关键,也是优化营商环境的关键,近三年,火炬开发区顶住巨大财政压力,修建了超过过去六年总量的学校、里程数超过过去十年总和的道路,新增中小学学位超万个,医院也被评为“医院”,并冲击“三甲”,其他民生基础设施建设也不断推进。

接下来,我们也会持续发力,以珠江口东岸先进城市为榜样,不断增进民生福祉,提升城市品质和吸引力,让人民安居乐业,打造“快工作、慢生活”幸福城市的“黄金内湾”,为建设世界一流湾区贡献力量。

■一线实践

推动万亩级深中合作创新区建设,全面加快“东承”

火炬区探路“黄金内湾”

珠江口东西两岸加快融合发展,伶仃洋畔的城市群正前所未有地紧密联系在一起。从一片滩涂和荒地出发,经过三十余年发展,火炬开发区已经发展成为珠江西岸重要的制造业高地。如今,火炬开发区正站在全新的发展起步点。

广东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提出,“带动广州、佛山、东莞、中山等市的省级改革创新实验区协同探索”“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珠江口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试点,着力打造环珠江口公里‘黄金内湾’”。

位于广州、深圳、珠江口西岸三大都市圈的融合交汇点,火炬开发区承担起新的角色,全面加快“东承”,推动万亩级深中合作创新区建设,以更开放的姿态跨越伶仃洋,勇当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的探路先锋,逐浪“黄金内湾”。

先锋

优势产业集群“链”向湾区

今年3月底,央视经济半小时栏目再次聚焦中山,讲述了一个“追光”的故事:深圳、中山的两家光电企业合作研发,“软件”与“硬件”结合碰撞实现了整条供应链的国产化。故事的主角之一,就是火炬开发区企业——中山联合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联合光电”)。

“深中通道的建设拉近了我们与深圳的距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一方面,我们积极招商引资,另一方面,我们利用产业基础和制造业优势,特别在健康医药、光电产业等领域,加强产业链协同,实现产业互补。”火炬开发区经科局有关负责人刘敏铿这样阐述火炬开发区与珠江口东岸产业联动发展的发展逻辑。

当前,火炬开发区正在打造健康医药、智能装备、光电信息、检验检测、数字创意、都市农业“3+3”现代产业体系,规划建设火炬光谷、火炬药谷、火炬智谷和原药港“三谷一港”,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高端特色产业园区,深度融入全省战略性产业集群建设格局。

坚持“高”“新”定位,火炬开发区承接的制造,不是深圳淘汰的低端制造,而是要集研发、中高端生产于一体,成为深圳不可或缺的制造伙伴。

近年来,火炬开发区成功引进了中国检科院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长春理工大学中山研究院等一批“国字号”的创新平台,中山港成功获批为药品进口口岸,火炬工业集团园区成为中山首个产值破千亿的产业园,火炬开发区的产业版图实现了多个“零”的突破。

这只是一个起点。火炬开发区将逐步打通从科技强到企业强、产业强、经济强的通道,不断推动产业集群向价值链高端迈进。

机遇

协同发展抢滩“黄金内湾”

近日,中山市药品进口口岸正式启用,广东省制药产业计量测试中心揭牌、全国医药研发头部企业粤和泽落户,一周之内中山生物医药产业分别实现了进口在“家门口”、计量在“家门口”、研发在“家门口”。

三个“在家门口”,凸显了火炬开发区生物医药产业链条更强、配套更全、服务更优的发展趋势,坚定了中山打造千亿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信心。

随着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向更深层次展开,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步伐加快,环珠江口“黄金内湾”的繁荣图景也愈发清晰。位居湾区核心区位,火炬开发区迎来新一轮大发展的资源抢滩期。

根据中山市第十五次党代会报告的部署,火炬开发区从营商环境协同、产业协同、交通协同、创新协同、公共服务协同、规划协同“六个协同”入手,奋力建设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支撑点。

目前,在营商环境协同上,火炬开发区正对标深圳升级服务企业的理念和能力,推动行政服务改革,逐一破解“东承”空间不足问题和项目落地难题;在产业协同上,积极引导深中企业对接,达成产业链、供应链就近布局的战略协同;在交通协同上,加快规划构建“三纵一横”的轨道交通格局,建设“两纵两横”的高速公路网,打通内通外畅的融湾要道;在创新协同上,加快中国检科院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长春理工大学中山研究院、数字创新中心、粤港澳大湾区AIoT智慧产业创新中心等一批重大创新平台建设。

机遇催人奋进,发展时不我待,“同题异构”下,火炬开发区铆足干劲向前冲。

标杆

万亩级深中合作创新区呼之欲出

承接深圳等地高端要素外溢,火炬开发区仍需打通诸多堵点。例如,部分领域高端产业链还未完全成形,土地资源紧缺,用地矛盾突出,在城市精细化管理等方面,与深圳仍有差距。

破解堵点的关键,正是在于持之以恒地深改革、拓空间、优产业、提品质。

近日,中山火炬开发区民众沙仔低效园区正式启动改造升级,成为中山万亩级深中合作创新区的一块“试验田”。未来,这片工业园区将布局发展小分子化学原料药、化学药中间体、特种药、生物制备等产业,联动广州、深圳,打造总面积超万亩的现代主题产业园——“火炬原药港”。

为破解工改“连片改造”难题,火炬开发区探索出“托管共建”归宗模式,实现改造主体的共享共赢。在这样的创新模式引领下,东利、张家边、沙边、窈窕、沙仔五个“工改工”片区统筹更新面积将达20亩。

从城市空间到产业空间,从产业转型到区域合作,火炬开发区直面问题,紧扣“改革”这根生命线,推动产城融合升级。

中山市委副书记、火炬开发区党工委书记陈文锋表示,火炬开发区将重点建设产业高质量发展十大平台,力争建成4个万亩高端主题产业园,大力推动深中合作创新区建设面积突破万亩,全面破解“东承”产业承载力不足的难题。

乘着省级改革创新实验区建设的“东风”,火炬开发区这片热土正在发生更多“春天的故事”。



转载请注明:http://www.boaixianzx.com/baxxs/14546.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 冀ICP备2000001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