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地铁二运
freya
团圆有很多意义,守护一方团圆,就是最大的“团圆”。留沪过年可能对绝大部分人来说,它就是一个字眼。可是对他们来说是坚守取舍、是责任担当,是情感思念,他们为了疫情防控,毅然选择了舍小爱为大爱,坚守岗位的他们,值得最美好的祝愿。
三至婚期而不办,疫情下的“大禹治水”
年5月2日本来是13号线值班站长钱思佳举办婚礼的大日子以及在半月后父辈老家策划了近半年的喜宴。蜜月美好憧憬已在她的脑中上演了数百遍。
但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计划,当接到暂停所有婚宴通知的时候,在委屈和失落下不得已只能将婚期推迟6月26日。
谁知在临近第二次决定办理婚宴的时候,启东的爷爷突然病故了,出于对长辈的尊重以及风俗礼仪,只能再一次将婚礼改期至年2月27日。
本来大家都以为这次应该能如期举行了,谁知疫情再次反弹,作为“地铁人”必须要坚守岗位,非必要绝不离沪,钱思佳毅然决定了再次推迟婚礼。
得知此事,父母们一开始打心里是不同意,甚至有些抵触的,因为他们盼望这天很久了,一而再再而三地推迟,就在双方都以为能把这件人生大事顺利完成时,又一次的被现状打破了…...钱思佳和先生一起说服爸爸妈妈们,用他们的同心协力得到了他们的理解与支持。
钱思佳说,疫情总会过去,等到那时再举办的婚礼,将会是她最美丽而难忘的回忆!
女儿婚宴可以补办,但疫情防控等不得
朱阿姨个子不高,身影也很普通,她是一名车站的保洁人员,今年春节她选择站在地铁防疫的第一线。
临近年春节之际,有人问她:“朱阿姨,今年过年回老家为你女儿办酒席吗?”“和去年一样不回去了,酒席可以补办,疫情不等人啊!”她说得很随意,但她的思念还是展露无遗。
就这样,这个春节她又留下来了,还有她的老伴和本来一起回去办酒席的女婿女儿。他们都决定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继年春节后再一次留在上海过春节。朱阿姨夫妻来到上海已有二十几年,他们是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普通人,却再一次响应疫情防控的要求,留了下来,成为了保卫卫生安全的逆行者。
戴上口罩,穿好手套,提着消毒水桶,13号线南京西路站保洁员朱义娣如往常一样又开始了一天的战疫工作。
此心安处是吾乡
17号线诸光路站杨旭的家乡在位于东北松嫩平原的齐齐哈尔,由于疫情原因,去年她也独自留在了上海过年。
90后的杨旭是一位开朗、爱笑的女孩,当说到今年又不能回家过年时,她笑着说:“今年不回老家的朋友挺多的,不孤单。安安心心留在这里也是为春运减负做一点微不足道的贡献。”
杨旭还说,当我小心翼翼地把想法告诉家人,生怕他们失望,他们却十分支持我,还宽慰我说疫情只能隔离距离不能隔离亲情。
老爸还以身作则,利用休息时间去重点卡口做志愿者,零下三十几度的天气站在室外查看人员健康码、测量体温。
这件事对我的感触也特别深,特殊时期,每个人都在或多或少的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共渡难关,而我也应该在自己的岗位上为更多的人们保驾护航!
待疫情散尽,我们再聚
春节如约而至,而疫情并没有完全消散,异乡人脸上没有了往年赶春运时的笑容,更多的是纠结于就地过年或是冒险回家。
中国最早迎接太阳升起的地方就是17号线汇金路站蒋红亮的家乡——佳木斯。同样作为异乡人的蒋红亮也渴望着与家人难得的相聚。虽然,1岁半的儿子因为疫情至今还没有回去看过爷爷奶奶,但他还是决定留沪过年,不给医务人员添负担,不给国家添乱。
蒋红亮说:“除夕正好是我日班,作为上海申通地铁的一份子,我想要坚守我的岗位,踏踏实实做好本职工作,提醒乘客时刻带好口罩,保障列车的正常通行,为春运保驾护航!春天不远了,和家人相聚的时刻相信很快会到来的。”
远在多公里的家乡,是他们心底的挂念。也正是因为爱,所以才愿意这样默默地守护,守护一方,守“沪”过年。
上观号作者:上海地铁shmet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