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经济报记者杨红波通讯员郑超
今年43岁的博爱县金城乡西碑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庞海根,他从18岁就开始饲养兔子,因经营不善而负债累累,年被评定的西碑村建档立卡贫困户。长期不成功的经营让庞海根对养兔又爱又恨,几度陷入深深迷茫和无奈。
年博爱县检察院选派郑超担任第一书记到西碑驻村帮扶。在与群众走访中,郑超了解到庞海根饲养肉兔的情况后,多次上门与他促膝长谈,坚定他靠养殖肉兔走上致福路的信心。
为找准庞海根养兔失败的原因,郑超又到县畜牧局请来养殖技术专家为庞海根做指导。通过查看兔舍建造和深入交谈,专家认为庞海根具备养兔的经验和基本技术,但因兔舍饲养设备过于陈旧,肉兔品种老化,成活率偏低,经营成本过高,导致无法盈利。
为此,郑超为庞海根量身制定了具体的帮扶计划。首先,对接金融扶贫,为庞海根争取5万元贴息贷款用于购进先进兔舍饲养设备和更新肉兔品种;然后对接农牧部门对庞海根进行养殖培训,系统提高肉兔饲养技术;同时,为庞海根的儿子对接教育扶贫政策,鼓励参加“雨露计划”职业培训计划,每年获得元教育补贴,解除了庞海根的后顾之忧,使庞海根全身心投入都肉兔养殖中去。当年庞海根便取得了十多万元的盈利,饲养的新品种肉兔“伊拉”,深受的市场的认可并成为四川等地“麻辣兔头”等网红食品的主要原料供应商。庞海根也早早的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成为本村致富带头人,为周边的养兔人做技术指导。
“我是精准扶贫的直接受益人,如果没有郑书记的鼓励、支持,没有精准扶贫政策帮扶,我可能早就放弃养兔,在外面漫无目的的打工,也不会有今天的好日子”。庞海根满怀感激的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