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家风传承是社会风尚的健康发展前提。每个家庭都应构建起具有各自特色的家风和家教。
中国社会是家国天下。家在我们的生活中是永远不舍的居所,是我们生存和发展的基石,是决定一个人成才与否的关键。人们常常说:有国才有家,那是从一个国家整体的高度来说的;对于个人来说,应该是有家才有国,国是由无数的家组成。家的良莠决定了一个国的强弱。家的形成和发展,决定了一个国的存在能否久远。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不能不说是中国所有家庭的特殊性:认同、维护国家的完整性,并能够为之付出自己的一切。这源于无数家庭的教育和努力,岳母刺字就是中国家教的典型。在中国抗日战争期间,更是涌现了无数可歌可泣的家庭故事,为了民族的解放、国家的独立和富强,许许多多的家庭主妇奉献了丈夫、儿子,甚至牺牲了自己。这是了不起的壮举,是中国家风的具体体现。
以上举例,无非是说明良好的家风是怎样形成的。不难看出,作为母亲和妻子的女人,在家庭中的重要地位。家有贤妻,是一个家庭的幸事;家有良母,更是作为子女的幸运。作为女人,她们在社会公众活动中不是很显眼,甚至可以说不起眼。很多社会活动都被男人占领了。这是不是天生决定的?在远古时候,女人是家庭的主宰,男人只是一个辅助的角色,女人决定了一个家庭和社会的发展程度。后来之所以成为男人的“附属”,是因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需要男人决定和操持,这很需要体力和脑力,女人就退居二线,运用智力来控制一个家庭,甚至控制社会。这是女人的聪明选择,男人用蛮力征服世界,女人用智慧征服男人,主宰世界。
有了女人的温婉贤惠,社会才得以和平健康的存在和发展。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女人的存在都无法小觑。
女人的本性如水,能够包容一切。女人的美德孕育了社会人的品德。她们温良贤惠、仁慈博爱、勤劳简朴,用自己的言行影响了周围的人,教育着自己的儿女。女人向好,家庭便和谐温馨,健康向上。女人向恶,家庭便会支离破碎。儿女不合心,丈夫不顾家,妯娌叔姨争吵斗气,婆媳心存芥蒂,各自为政。自然没有了和平,没有统一的生活目标。这样的家庭不破裂才怪。没有稳定的家庭结构,子孙也没有安定的生活环境,谈何教育,更何来发展?
女人心细,能够体察任何细微的风吹草动,更能够发现身边人的细微变化。贤惠的女人能够及时发现和帮助子女的异常,也能够及时教育子女克服困难,用心向好,培养子女成为社会需要的人。孟母何以三迁,是因为培养儿子的需要。孟母知道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希望儿子能够出人头地,给家族带来荣耀。人间正道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孟母希望儿子能够成为社会上最有用的人才,不惜代价,多次迁徙住所,就是为了给儿子制造一个向好学好的环境。孟子的成功,绝对要归功于他的母亲。
勤俭持家、吃苦耐劳,是母亲最本质的特点,也是母亲养儿育女最经典的家教方式。良好的家庭能够千古流芳、成为美谈,家庭主妇就功不可没。我们新中国的开国元勋之所以成为世人的爱戴,就与母亲的教育和影响密切相关。朱德母亲宽厚仁慈、吃苦耐劳、勤俭持家,给了朱德极大地影响,给予朱德许多启迪和教育,是朱德能够成为中国人民最出色的代表最好保障。朱德后来撰文回忆母亲,最后深情地表达了对母亲的感激:“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我在家庭中已经饱尝艰苦,这使我在三十多年的军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再没感到过困难,没被困难吓倒。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感到过劳累。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在这条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从中我们也不难看出一个母亲对儿女的影响。
从以上的例子来说,母亲是一个完整家庭的主导,父亲只能算是主要,是一个家族的主体成员。对家教家风的形成和发展,其作用没有母亲的大。母亲撑持着一个家庭的里里外外,安排和处理着家庭的具体事务,父亲早只是一个执行者。为什么不属主导,结果不言而喻:父亲担待是出力养家,在外面劳作的时间多,跟子女相处的机会少,对儿女的教育只是方向性的指导、粗放型的管理;“严厉”只是一种震慑,是武力的象征。教化儿女须用心,自然比不上在家的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