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学未敢忘忧国
本篇根据网络搜索的资料整理。
正年2月,正是哀牢山的初春。这一年,有很多大事可表。世界大战还在继续,而中国也在艰难地抗日。新平这一年,并无大事。如果不是有邢公畹这个人,我们今天也许不会提起这个地方。邢公畹,一个语言学家,2月16号他被委派去新平的漠沙镇调查。他的工作,是外行人倍感枯燥的语言研究。若干年后,邢公畹把这次调查所得写成了《江河上游傣雅语》。傣雅,今天叫花腰傣。
语言学家社会学家邢公畹抗战时就职于西南联大,期间曾深入红河腹地做田野调查,曰“听故事”,即请当地少数民族(傣族、彝族等)中的老人家讲述民间传说故事,具体地点在新平县磨沙乡。《红河之月》写的就是这一段生活片段,分为几个连贯的故事,或许部分是经过了些微的加工,不乏诗意,却带有很强的纪实性质,将边地民族的生趣与期盼、无奈与绝望表达得淋漓尽致。《灯》中李何公因儿子被抓壮丁而在树梢挂上指路的红灯,却受到丘八排长的诅咒;《峡谷》中马哥头与土匪的枪战;《祭衣》里家族仇杀的险恶狰狞;《怀乡歌》里犹太牧师爱森柏尔格的乡曲;《红河之月》中摆古、带着后生们打渔的白大爹,在《白大爹和古碑》中却被军官残忍地杀害无处鸣冤;最末一篇《燎》是故事的收尾,离开磨沙,一路的见闻跃然纸上,讲得虽是笑话,却看得人脊背发凉。
(上图来自秦时明月老师)
《红河之月》一部早记录新平的小说。
本书收入“灯”、“峡谷”、“祭衣”、“怀乡歌”、“红河之月”、“白大爹和古碑”、“燎”等散文7篇。
(上图为《红河上游傣雅语》前言截图)
例举邢公畹先生编著的书:
汉语研究,邢公畹,南开大学出版社,7---6,H.4
红河上游傣雅语,邢公畹,语文出版社,7---2,H
汉台语比较手册,邢公畹,商务印书馆,7---9,H41
邢公畹语言学论文集,邢公畹,商务印书馆,7---7,H1-53
汉语研究(三),邢公畹,南开大学出版社,7---6,H1-55
汉语方言调查基础知识,邢公畹,华中工学院出版社,,H17
唐代杜甫的《咏怀古迹五首·其一》
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
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
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
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和顺图书馆为中国最大的乡村图书馆之一,于年由华侨集资兴办,为中国传统的楼房建筑,前置花园,美观素雅,图书馆中藏书万余册,其中尤以许多古籍最为珍贵。和顺图书馆的前身是清末和顺同盟会员寸馥清组织的“咸新社”和年成立的“阅书报社”,后经海外华侨和乡人捐资赠书,于年扩建为图书馆,年新馆落成。迄今有藏书7万多册,古籍、珍本1万多册,内有胡适、熊庆来、廖承志、李石曾等诸多文化大家的题字。
(上图来自新平摄协徐志老师)
九九公益日,我们想邀请您为新平的博爱图书角项目筹款。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