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兰亭奖”产生了10名一等奖,其中,来自河南的35岁的小伙,凭借一幅行书作品,不只入围前十名,而且名次高居榜首,名副其实的金奖得主!这位金奖得主,名叫米闹,因为他效法宋代书法家米芾,人们称米芾为“大米”,米闹为“小米”。那么,小米跟大米学到了什么呢?笔者就一一为大家分析。
一、“小米”名片
中文名:米闹
昵称:小米
国籍:中华人民共和国
籍贯:河南省博爱县
生年:年
民族:汉族
头衔:中书协会员、河南省书协副主席
荣誉:“德艺双馨”艺术家
二、“小米”书法作品
释文:门无车马终年静,座对琴书百虑清
大军先生正之庚辰暮秋米闹
这是一幅对联,表达古人追求宁静雅致,安逸悠闲的一种境界。
米闹名字中的“闹”,其实是反其意,他本人追求的不是闹,而是静。书以言志,以上对联,也正是小米的理想和追求。正如邓散木给自己取的笔名“粪翁”一样,也是反其意,意思是涤荡污垢,追求清明。从取名中,体现文人墨客的情操。
释文:梅花不是人间白,山色偏来竹里青
癸未冬米闹
小米的行书,效法宋代的大米,大米有名的行书帖为《蜀素帖》,凡学米之人都绕不开这个弯。
米芾对于行书,有三个主张:一是八面出锋;而是刷掠迅疾;三是运用侧锋。这便是大米行书的“三大法宝”!
八面出锋,也不是真的指八面,也可以说是四面,相当于“四面威风”的意思。即是在行笔时,做到万毫齐力,在用笔和字形的结构上,做到四面向心。
刷掠迅疾,即是动作要快!米芾写字,就像油漆工刷油漆一样,横竖迅速拖拉。所以后人形容某人会写毛笔字,或者说有点本事,就叫“有两把刷子”。
小米正是深谙此道,记住了老祖宗的家藏秘籍。
米书的另一个特点是,疏密反差很大,古人论书,说到结构时,有此一说:“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通风”如繁体字“头”,左边为“豆”,右边为“页”整个字,上疏下密。
米芾的行书,在分布、结构及用笔上,他认为“稳而不俗、险而不怪、老而不枯、润而不肥”,并做到“无垂不缩,无往不收”。
以上都是小米学习行书的法宝。
学书要研究书论。真正的书法家,也是一位理论家。小米的行书,与大米对书法的主张是一脉相承的。
汉字如同一个人,有其皮毛、筋骨和血肉,要做到风神俱全。在章法上,需考虑到整体气韵,细节完美,随遇而变,独出机巧。
自王羲之以后,历代学习行书者,都以王羲之的书法为准则,如后世的赵孟頫、董其昌等人,米芾,同样是王书的继承者,哪怕另辟新的书风,也是在王书的框架下进行的。所以,行书当学王羲之,并非空穴来风。
米芾既是王书的继承者,也是王书的开创者。米闹也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慢慢提升自己的!
此作在风格上,有了新的变化,笔画纤细瘦硬,用笔劲力,有如锥画沙。字形大小参差,反差极大。
三、“小米”仍有较大的上升空间
书法的生命力。就是一个字“变”,在变中求进步,在变中求创新。
兰亭奖,是以行书为主流,一条主脉,生出无数分支,靠的就是变通。法是死的,变通是活的。
小米的行书,融会了大米的行书内涵,并加以贯通,从而形成自己的书风,并在首届兰亭奖崭露头角,是难能可贵的!然而,也有他的不足之处,比如,笔力弱了一些,在气势上还缺乏一种洒脱,这需要日后的不断打磨,不断完善!
小米这个称呼是不是很亲切?你觉得他的书法拿下最高奖是实至名归吗?欢迎在评论区留言!